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563164" ["articleid"]=> string(7) "6105264" ["chaptername"]=> string(8) "第49章" ["content"]=> string(3778) "
林砚站在海边,望着远处隐约可见的小岛,眉头紧锁。这些“无港小岛”比之前的海岛更难治理——没有港口,运输便成了死结;面积狭小,防灾设施也无处施展。他思索着:或许可以用“漂浮农器”?比如将水车安装在木筏上,随溪流移动灌溉;或者培育更耐贫瘠、更矮化的稻种,直接种在房屋周边的小块土地上。可这些想法能否实现?林砚知道,要让每一个海岛都能种出粮食,还需要更细致、更创新的方案。
海岛农业方案刚有眉目,李铁山便带着满脸焦虑找到林砚:“林大人,水力收割机出问题了!在江南平原试用时还好好的,一到山区就频繁出故障,农户们都快失去信心了。”
原来,水力收割机在推广中暴露了两大核心问题:一是齿轮易磨损——山区溪流多泥沙,水流裹挟的砂石会快速磨坏木质齿轮,往往收割半亩稻田,齿轮就需要更换;二是动力不稳定——山区溪流水位落差大,水流时急时缓,急流时收割机转速过快,容易扯断稻秆,缓流时又动力不足,连稻穗都割不断。
林砚立刻跟随李铁山前往山区查看。在某县的稻田里,一台水力收割机正“吱呀”作响,木质齿轮已出现明显裂痕,稻秆被扯得乱七八糟。农户无奈地说:“这机器在平地上割得又快又整齐,到咱们这儿就成了‘破铜烂铁’,还不如人工收割省心。”
看着故障机器,林砚陷入沉思:“问题出在齿轮材质和动力调节上。要解决,就得从这两方面入手。”他当即召集铁匠、机械工匠与农技人员,成立“收割机改良专班”,分两路攻关。
第一路由李铁山带队,解决齿轮材质问题。传统木质齿轮虽轻便,却耐磨度差,且容易受潮变形。李铁山尝试过多种材料:纯铁齿轮太笨重,安装后机器运转困难;铜质齿轮虽耐磨,却成本过高,农户难以承担。就在众人一筹莫展时,林砚提出:“不如试试合金铸铁?将铁与少量锡、碳混合冶炼,既能提高硬度和耐磨性,成本又比铜低。”
李铁山立刻组织铁匠试验,经过十几次调整合金比例,终于炼出“耐磨合金铸铁”。用这种材料制作的齿轮,不仅重量比纯铁齿轮轻三成,耐磨度更是木质齿轮的五倍。在山区溪流中试用时,连续收割五亩稻田,齿轮仍完好无损,彻底解决了磨损问题。
第二路则由机械工匠牵头,研发动力调节装置。林砚启发众人:“水流有急有缓,咱们能不能像调节水车转速那样,给收割机加个‘调节阀’?”工匠们受到启发,在收割机的进水口处安装了可旋转的挡板——水流急时,转动挡板减小进水口面积,降低水流冲击力;水流缓时,打开挡板增大进水口,提升动力。同时,在轮轴上加装“缓冲弹簧”,避免转速骤变导致机器损坏。
动力调节装置安装后,山区的收割机终于稳定运转起来。急流时,机器匀速收割,稻秆整齐切断;缓流时,动力也能满足收割需求,效率比人工快三倍。农户们看着顺畅运转的机器,脸上重新露出笑容,纷纷主动申请安装改良后的水力收割机。
就在专班准备将改良方案推广到全国时,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南方部分地区的稻田多为梯田,田块狭小且高低错落,现有水力收割机体积较大,无法在梯田中灵活移动;而北方旱地种植的小麦,秸秆比水稻粗壮,收割机的切割刀片容易被卡住,收割效率大打折扣。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95369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