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563160" ["articleid"]=> string(7) "6105264" ["chaptername"]=> string(8) "第48章" ["content"]=> string(3796) "
东南沿海海岛的奏报摆在案头,林砚反复翻阅,目光停留在“运输难、防灾难、品种适配难”这三个核心问题上。他召来李铁山、赵大牛与陈虎,指着地图上海岛的标记:“海岛百姓靠捕鱼为生,却要依赖大陆运粮,一旦遭遇台风阻断航线,便会陷入粮荒。咱们必须拿出针对性方案,让海岛实现粮食自给。”
三人经过三日研讨,确定了“分点突破、因地制宜”的策略。首当其冲解决“运输难”——现有改良农器多为大型设备,如水力收割机、大型水车,重量大、组装复杂,根本无法通过小船运抵海岛。李铁山主动请缨:“我来研发微型化农器,把大型农具拆分成可拆卸、轻便的部件,让渔民能用渔船轻松搬运。”
李铁山带着研发团队进驻沿海港口,以现有农器为基础进行改造。针对灌溉需求,他们将大型水车简化为“可拆卸小型水车”——轮轴分为三段,叶片采用轻质木板,组装时只需用木销拼接,一人便可抬动,安装在海岛的小溪或水井旁,日均灌溉面积可达半亩;针对播种需求,设计“手动播种器”,用竹筒作为容器,底部钻有可调节的漏孔,农户手持播种器行走间即可完成播种,重量不足两斤,效率却比人工撒种提高一倍。
首批微型农器运抵某海岛时,渔民们围拢过来,好奇地摆弄着可拆卸水车。在李铁山团队的指导下,三名渔民仅用半个时辰便完成组装,当清澈的溪水被水车抽送到干涸的农田时,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可欢呼声未落,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海岛土壤多为盐碱土,且常年受台风侵袭,大陆的稻种播下后,要么因盐碱化枯死,要么被台风刮倒,这便是“品种适配难”与“防灾难”的双重困境。
赵大牛带着农技人员深入海岛,采集土壤样本分析,发现海岛土壤的盐碱度是大陆农田的三倍。他立刻从农部种子库调取耐盐碱稻种,在海岛开辟试验田,却发现耐盐碱稻种虽能存活,却因台风频繁导致秧苗倒伏。林砚得知后,亲自登岛考察,看到试验田里倒伏的秧苗,心中有了主意:“咱们既要培育耐盐碱的品种,还要让它能抗风。可以尝试缩短稻秆长度,增加茎秆韧性,同时在稻田四周种植防风灌木,形成天然屏障。”
农技团队按此思路,将耐盐碱稻种与本地矮秆作物杂交,经过半年培育,终于得到“抗风耐旱海岛稻”——稻秆仅一尺高,茎秆粗壮,能抵御六级台风,且生长周期比普通稻种短二十天,正好避开台风高发期。同时,林砚指导渔民修建“石砌防风堤”:用海岛常见的火山石堆砌成半人高的堤坝,环绕农田,进一步削弱台风威力;还挖掘“浅井储水系统”,在地势高处挖蓄水池,收集雨水,解决海岛干旱时的灌溉问题。
在“微型农器+抗风稻种+防灾设施”的组合方案下,海岛首次迎来丰收。某海岛农户收获的“抗风耐旱海岛稻”亩产达一石五斗,虽低于大陆产量,却足以满足海岛百姓的口粮需求,无需再依赖大陆运粮。渔民们捧着金黄的稻谷,激动地对林砚说:“林大人,咱们终于能在自家岛上种出粮食了!”
正当林砚准备将海岛方案推广到其他沿海岛屿时,负责物资运输的官员传来急报:“林大人,部分偏远小岛没有天然港口,小船无法停靠,微型农器与稻种运不上去;且这些小岛面积狭小,无法修建大型防风堤,台风来临时,农田仍会受损。”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95369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