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563157" ["articleid"]=> string(7) "6105264" ["chaptername"]=> string(8) "第47章" ["content"]=> string(3574) "

第三项举措是“农业技术深化与国际交流”。在国内,林砚计划建立“农业书籍刊印局”,整理古今农业典籍,如《齐民要术》《农政全书》,结合当下革新经验,编撰成通俗易懂的《大曜农政全书》,发放至各级农业学堂与村级教学点,让农技知识代代传承;在国际上,他提出成立“国际农业技术联盟”,邀请高丽、安南、暹罗等国加入,定期举办农技交流会,共享新品种、新农具研发成果,同时派遣专家前往更遥远的西域、南洋地区,传播大曜农业技术,扩大国际影响力。

皇帝翻阅蓝图后,对林砚的远见卓识大加赞赏,当即批准拨付启动资金,并下旨让农部牵头,联合工部、户部、礼部共同推进各项举措。消息传出,农部官员与各地农户备受鼓舞,李铁山立刻组建“高效农器研发团队”,进驻江南工坊,开始水力收割机的初步设计;赵大牛则前往河南、山东等粮食主产区,选址建设农产品加工工坊;陈虎则着手筹备国际农业技术联盟的首次会议,邀请各国使节参会。

蓝图推进初期便成效初显。李铁山的研发团队经过三个月试验,造出了第一台水力收割机样机,在江南稻田试用时,原本需要十个人一天收割的稻田,用样机只需两个时辰便能完成,围观的农户们欢呼雀跃,纷纷请求尽快推广。赵大牛在河南建设的首个加工工坊,将当地小麦加工成精制面粉后,售价比原粮高出五成,参与的农户当月收入便增加三成,消息传开后,周边农户纷纷申请加入。

国际农业技术联盟的首次会议也顺利召开。高丽、安南等国不仅派出代表团参会,还带来了本国的农业技术成果——高丽的耐寒人参种植技术、安南的热带水果栽培经验,与大曜的农器技术相互交流,形成了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会议结束后,西域某国主动提出,希望大曜派遣专家指导建设灌溉工程,林砚当即应允,选派经验丰富的水利专家前往,进一步扩大了技术影响力。

就在各项举措稳步推进时,农部收到来自东南沿海的奏报:部分海岛因远离大陆,交通不便,农器运输成本高昂,高效农器与加工技术难以普及;且海岛多台风,现有防灾设施薄弱,每年台风季都会造成大量农田损毁。奏报中还提到,海岛百姓以捕鱼为生,粮食多依赖大陆运输,若能在海岛推广耐旱、抗风的粮种与简易农器,便可实现粮食自给,减少对大陆的依赖。

林砚看着奏报,陷入沉思。海岛农业发展面临的“运输难、防灾难、品种适配难”,是此前革新中未遇到的新问题。高效农器体积大、重量重,难以运抵海岛;海岛土壤贫瘠、台风频发,现有粮种与防灾设施难以适应。如何为海岛量身定制农业解决方案?这成了蓝图推进过程中的新挑战。

次日清晨,林砚召集李铁山、赵大牛、陈虎,将海岛奏报递给三人:“农业革新不能落下任何一片土地,哪怕是偏远的海岛。咱们得尽快拿出方案,让海岛百姓也能用上好农具、种出好粮食。”三人看着奏报,纷纷点头,一场针对海岛农业的新革新,即将拉开序幕。而林砚知道,这只是未来十年蓝图中的一个小小起点,他的农业革新之路,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95369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