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563151" ["articleid"]=> string(7) "6105264" ["chaptername"]=> string(8) "第45章" ["content"]=> string(3710) "
三人虽分工明确,却始终保持密切沟通。遇到难题时,他们会齐聚农部书房,共同商议解决方案。李铁山在东北遇到少数民族语言障碍,赵大牛立刻从国子监调派精通东北少数民族语言的学子支援;陈虎查处粮商案需要人手,李铁山从农技团队中抽调熟悉地方情况的人员协助。这种高效的协作,确保了农部各项工作有序推进,甚至比林砚在岗时的进度更快。
林砚卧床期间,虽不能亲自处理公务,却始终关注新政进展。三人每天都会轮流到他床前汇报工作,遇到关键决策时,也会征求他的意见。看到新政稳步推进,百姓受益,林砚心中十分欣慰,身体也逐渐康复。三个月后,当他重新回到农部衙门时,看到的是堆积如山的成果——东北高寒学堂主体工程完工,“北稻南麦”品种正式定型推广,粮商勾结案圆满解决,与高丽、安南的技术合作进一步深化。
就在林砚准备召开会议,规划下一步工作时,农部监察官员突然送来一份密报:“林大人,部分新建成的村级教学点,因缺乏后续资金支持,出现了教具损坏、师资流失的情况;还有些地方的农技站,为追求政绩,虚报农技推广成效,实际农户受益有限。”
林砚看着密报,眉头再次紧锁。新政虽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地方执行中的“重建设、轻维护”“重政绩、轻实效”问题,已开始显现。如何建立长效机制,确保新政在地方落地生根,而非流于形式?这成了林砚康复后面临的首个挑战,也让他意识到,农业革新之路,仍需不断完善与优化。
村级教学点运维困境与农技站虚报政绩的问题,让林砚意识到:“新政的生命力在于长效落地,而非一时建设。”他立刻牵头制定《农部新政长效管理办法》,针对暴露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对村级教学点,建立“省级补贴+县级配套”的常态化运维资金机制,每年核查教具完好率与师资稳定性,不合格者暂停拨款;对农技站,推行“百姓满意度考核”,由农户投票评价农技推广实效,考核结果与站长晋升、资金拨付直接挂钩。
办法推行后,地方执行乱象很快得到遏制。西北某县的村级教学点,因之前教具损坏严重,农户参与度低,在补充运维资金、更换新教具后,每月参加农技培训的农户从不足20人增至100余人;江南某农技站因虚报推广成效被通报批评后,站长亲自带队深入田间,手把手指导农户使用新农具,最终赢得百姓认可。
随着长效管理机制的完善,农器改良与农业新政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从林砚初在云溪推行水车改良算起,十年时光转瞬即逝。这十年间,大曜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国农田灌溉覆盖率从不足30%提升至80%,改良农具普及率达90%以上;粮食亩产较十年前翻两倍,全国粮食总产量突破两百亿石,实现“仓廪实、衣食足”;灾荒损失率从十年前的40%降至5%以下,即使遭遇旱涝蝗灾,百姓也无需再忍饥挨饿。
偏远地区的改变尤为显著。西南山区农户用上深井汲水器与“山地专用粮种”后,粮食亩产从不足一石提升至两石五斗;东北边疆通过高寒农业学堂培养的农技人才,在冻土上种出了高产小麦,彻底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困境;西域都护府推广“北稻1号”后,绿洲农田面积扩大三成,成为边疆重要的粮食产区。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95369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