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563148" ["articleid"]=> string(7) "6105264" ["chaptername"]=> string(8) "第44章" ["content"]=> string(4057) "
在江南某县,老农拿着自家的账本,向围观百姓展示:“三年前,我家五亩田收粮八石,卖粮得银十六两;今年收粮十五石,卖粮得银三十三两,还省下了买农具的钱,这都是新政的好处!”百姓们亲眼看到数据与实例,流言不攻自破。
就在保守派的阻挠彻底失败时,林砚却因长期操劳,加上之前在江南救灾时淋雨染疾,突然病倒在农部衙门。太医诊断后说:“林大人是积劳成疾,需卧床静养至少三个月,期间不可过度劳累。”
农部新政正处于关键推进期——东北高寒农业学堂刚开工建设,国际农技交流署需制定新的技术输出方案,粮商勾结官员的调查仍在进行中。林砚卧床后,农部的工作谁来主持?各项新政能否顺利推进?这成了朝野上下关注的焦点。
林砚病倒的消息传开,农部上下人心惶惶。官员们看着案头堆积的公文——东北高寒学堂的建设图纸待审批、国际农技交流的方案需细化、粮商勾结的调查线索要跟进,一时间不知该如何推进。就在众人焦灼之际,李铁山、赵大牛、陈虎三人主动来到农部书房,对着林砚的病榻立下承诺:“林大人放心,农部的事,我们替您扛着,绝不让新政半途而废!”
三人当即分工:李铁山负责农业生产与技术研发,重点推进“北稻南麦”品种定型与东北高寒学堂建设;赵大牛接管农业教育与地方农技站,统筹农业学堂扩建与村级教学点普及;陈虎则主抓粮食调控与对外交流,继续查处粮商勾结案,并对接高丽、安南的技术输出后续事宜。分工明确后,三人立刻召开农部官员会议,稳定人心,明确各部门职责,确保工作衔接顺畅。
李铁山首先奔赴东北。高寒学堂的建设因气候寒冷、建材运输困难,进度滞后于计划。他抵达后,立刻调整施工方案:改用当地盛产的木材搭建校舍,用“火烤冻土”的方法加快地基开挖;同时提前编写高寒农业教材,融入当地少数民族的耕作经验,如冬季利用马粪为农田保温、春季采用“育苗移栽”缩短作物生长期,确保学堂建成后能快速开展教学。针对“北稻南麦”的品种定型,他组织农技人员在东北、江南同时开展对比试验,记录不同气候下品种的生长数据,最终确定了适配南北的最优种植参数,为大规模推广奠定基础。
赵大牛则将重点放在农业学堂扩建上。部分地方官员因担心增加财政负担,对学堂扩建积极性不高。赵大牛带着农部拨付的专项经费,深入各省调研,提出“朝廷拨款+地方自筹+乡绅捐助”的经费分摊模式,还承诺学堂建成后优先为当地培养农技人才,助力地方粮食增产。在他的推动下,半年内新增省级农业学堂5所、县级农技站80个,村级教学点实现了粮食主产区全覆盖。他还组织编写《农技实操手册》,收录农户常见的耕作难题与解决方案,印刷成册发放到各村教学点,深受百姓欢迎。
陈虎查处粮商勾结案时,遇到了不小的阻力。涉案官员与粮商相互包庇,销毁证据,调查一度陷入僵局。陈虎改变策略,从外围突破——走访受粮价波动影响的农户,收集粮商压价、抬价的证据;调阅常平仓的粮食出入库记录,比对实际库存与账面数据,找出漏洞。最终,他凭借农户的证词与账本中的疑点,成功揪出了5名涉案官员与12名粮商,追回挪用的粮食两万石,还将查处过程整理成《粮政监察案例集》,供各地参考借鉴。在对外交流方面,他对接高丽使节,说服对方约束贵族势力,确保农技推广不受阻挠;同时与安南签订第二批技术输出协议,帮助安南建设水稻育种基地,进一步巩固两国合作关系。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95369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