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563145" ["articleid"]=> string(7) "6105264" ["chaptername"]=> string(8) "第43章" ["content"]=> string(3481) "
奏折中写道:“全国农业学堂年耗银五万两,却仅培养数千农技人员,性价比极低;常平仓储备粮食占用国库银十万两,导致其他领域开支受限;向高丽、安南输出技术,仅换来少量人参、香料,对国库无甚补益,实乃得不偿失。”
皇帝看到奏折后,虽未立刻动摇,却也召林砚入宫,询问新政的实际成效。林砚深知,空口辩解难以服众,唯有实打实的数据才能打破质疑。他回到农部后,立刻组织下属整理近三年的核心数据,从粮食产量、灾荒损失、百姓收入、国际影响四个维度,形成一份详实的《农部新政成效报告》。
在粮食产量方面,报告显示:推行农器改良与跨区引种后,全国粮食总产量从三年前的八十亿石提升至一百二十八亿石,增幅达60%;其中“北稻1号”“南麦2号”等新品种推广区域,亩产平均提升40%,北方边境垦荒区更是实现从“无粮可收”到“亩产两石”的突破。
在灾荒损失方面,随着全国防灾减灾体系的建立,灾荒导致的粮食减产比例从三年前的30%降至9%——去年江南内涝,若按旧有条件,至少减产四成,实际仅减产一成;今年西北倒春寒,通过紧急调拨物资与农技指导,最终减产不足一成,远低于预期。
在百姓收入方面,粮价调控体系稳定市场后,农民卖粮收益平均增长20%,偏远山区农户因掌握农技、使用改良农具,收入增幅甚至达30%;同时,农业学堂培养的农技专员,除指导生产外,还带动周边农户发展副业,如种植经济作物、制作简易农具,进一步增加百姓收入。
在国际影响方面,技术输出虽未直接带来大量白银收入,却换来了稳定的外交关系——高丽、安南承诺未来五年向大曜出口粮食共计五亿石,可补充全国半年的粮食储备;暹罗、占城等国为获取技术支持,主动开放边境贸易,大曜的丝绸、瓷器等商品得以更便捷地进入东南亚市场,间接带动国库税收增长15%。
林砚将这份附带具体案例与地方官员签字确认的报告呈给皇帝,还特意带上江南农户的增收账本、西北防灾物资的使用记录、高丽使节的粮食贸易承诺文书作为佐证。皇帝翻阅报告时,林砚补充道:“陛下,农业新政的投入是‘长线投资’,虽短期内消耗部分国库,但长期来看,粮食增产可充盈国库、防灾减灾可减少赈灾开支、国际合作可带动贸易发展,最终受益的是国家与百姓。”
皇帝看完报告与佐证材料,心中疑虑尽消。他在朝堂上公开宣读报告核心数据,斥责保守派大臣“只看短期开支,不顾长远利益”,不仅驳回了暂停新政的请求,还下旨追加农部预算——增拨三万两白银用于农业学堂扩建,增拨五万两白银用于常平仓粮食储备,全力支持农部继续推进新政。
保守派大臣见状,虽不再公开反对,却暗中散布“农部数据造假”的流言,试图动摇百姓对新政的信任。林砚得知后,并未急于辟谣,而是联合地方官府,在全国各州县张贴《农部新政成效公告》,公布当地的粮食产量、百姓收入等具体数据,还邀请老农代表现身说法,讲述新政带来的变化。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95369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