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563141" ["articleid"]=> string(7) "6105264" ["chaptername"]=> string(8) "第42章" ["content"]=> string(3694) "
第一步,组建专业技术团队。林砚挑选李铁山、赵大牛分别带队——李铁山带领铁匠与农技人员前往高丽,重点传授深井汲水器、抗旱水车的制作技术,以及“北稻1号”的种植方法;赵大牛带领木工与排水专家前往安南,指导修建排水系统,传授反向排水水车的工艺,同时推广“南麦2号”的栽培技巧。为消除语言障碍,林砚还从国子监挑选精通高丽语、安南语的学子,编入团队担任翻译,确保技术教学顺畅。
第二步,在两国援建小型农器工坊。考虑到两国工业基础薄弱,林砚决定不直接输出大型设备,而是援建适配当地条件的小型工坊——在高丽工坊以锻造铁器为主,生产汲水器、犁铧等抗旱农具;在安南工坊以制作木器为主,批量生产排水水车与农具配件。工坊还配备“技术传帮带”机制,由大曜工匠手把手教授当地工匠,确保大曜团队撤离后,工坊仍能独立运作。
第三步,签订粮食贸易协议。林砚提出,以技术支持换取两国的特色农产品——高丽盛产人参、麻布,安南盛产香料、稻米,大曜可进口这些物资,丰富国内市场;同时,若两国未来粮食丰收,也可优先向大曜出口,补充大曜的粮食储备。这种“技术换物资”的模式,既避免了单纯技术输出的成本压力,又形成了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得到两国使节的积极响应。
李铁山、赵大牛带领团队抵达两国后,迅速展开工作。在高丽,李铁山团队指导百姓在山地开凿深井,用汲水器抽取地下水灌溉农田,还手把手教当地工匠锻造抗旱水车零件。半年后,高丽的干旱地区首次种出“北稻1号”,亩产比当地传统作物提高两倍,高丽国王亲自写信向大曜皇帝致谢。
在安南,赵大牛团队指导百姓开挖网状排水渠,搭建反向排水水车,解决了农田内涝问题。当地百姓种上“南麦2号”后,不仅水稻收成稳定,还多了小麦这一粮食来源,安南使节特意带着新收获的小麦,专程来大曜向林砚道谢。
技术输出的成效很快传开,周边的暹罗、占城等国也纷纷派使节来华,请求学习农器技术。林砚趁机上奏皇帝,建议设立“国际农技交流署”,统一管理对外技术输出与合作事宜,进一步扩大大曜的农业影响力。皇帝批准后,林砚开始制定针对更多国家的技术输出方案,计划根据各国的气候、地形特点,提供定制化的农技支持。
就在国际交流稳步推进时,负责高丽工坊援建的官员突然传回急报:“林大人,高丽部分贵族担心农技普及后,百姓生活改善会削弱贵族特权,暗中阻挠工坊运作,甚至破坏已建成的汲水设施!”
林砚心中一沉——技术输出不仅要克服自然条件的限制,还要应对他国的内部矛盾。若不能解决高丽贵族的阻挠,前期的援建成果可能付诸东流,甚至影响大曜与高丽的邦交。如何在尊重他国内政的前提下,推动农技继续普及?林砚知道,这比单纯的技术教学更复杂,需要拿出更周全的应对策略。
高丽贵族阻挠农技推广的急报尚未完全解决,京城内部的反对声浪又起。以原户部尚书为首的保守派残余大臣,联名向皇帝上奏,以“农业学堂耗资过巨”“粮食储备占用国库”“对外技术输出无实质收益”为由,请求暂停农部多项新政,甚至提议削减农部预算。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95369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