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563134" ["articleid"]=> string(7) "6105264" ["chaptername"]=> string(8) "第40章" ["content"]=> string(3972) "

针对偏远山村交通不便的问题,林砚又推动在各村设立“村级教学点”,选拔村里掌握基础农技的农户担任“农技联络员”,定期参加县级农技站培训,再将学到的知识传授给村民。教学点还配备了“农技工具箱”,里面装有简易的土壤检测试纸、作物病虫害图谱、农器维修工具,方便农户日常使用。

农业学堂的成效很快显现。仅两年时间,全国就建成20所省级农业学堂、300个县级农技站,培养出5000余名农技专员,偏远山区农户的农技水平显著提升——西南山区农户掌握科学播种方法后,“北稻1号”亩产提高三成;西北山区农户学会用草木灰改良土壤后,小麦抗倒伏能力明显增强。地方官员上奏朝廷时,纷纷称赞:“农业学堂让百姓‘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比单纯送农具、送种子更管用!”

就在学堂建设稳步推进时,农部收到来自东北的奏报:东北三省因气候寒冷、作物生长周期短,现有农业学堂的课程设置与当地实际需求脱节,学员毕业后难以解决本地农业生产的特殊问题,如高寒地区作物育苗、冬季农田防冻等。

林砚立刻意识到,农业学堂不能“全国一刀切”,必须结合地域特点调整教学内容。他决定亲自前往东北考察,计划在东北设立“高寒农业专项学堂”,专门培养适应东北气候的农技人才。可东北地处边疆,部分地区还存在少数民族聚居的情况,语言沟通、文化差异可能成为学堂建设的新障碍。如何让专项学堂既传授专业农技,又尊重当地文化习俗,确保技术能真正落地?这成了林砚面临的新挑战。

林砚刚将东北高寒农业学堂的筹备方案提交皇帝,农部便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粮价奏报:南方水稻主产区因丰收叠加仓储不足,粮商压价收购,稻谷价格较往年暴跌三成,出现“谷贱伤农”现象,部分农户甚至因卖粮亏本不愿收割;而西北刚经历过倒春寒,粮食减产,粮商趁机抬价,小麦价格飙升五成,百姓买不起粮,只能以杂粮度日。

“粮价不稳,不仅影响百姓生计,还可能引发社会动荡。”林砚在农部紧急会议上强调,“必须建立一套能平衡供需、稳定市场的粮食调控机制,让丰收年农户不亏本,灾荒年百姓吃得起粮。”他随即查阅前朝典籍,发现汉代的“常平仓”制度曾有效平抑粮价,便以此为基础,结合当前国情,提出建立“全国粮食储备调控体系”。

体系的核心是在各省设立“常平仓”,由农部统一管理。丰收之年,常平仓按“高于市场价一成”的价格收购农户余粮,既避免粮商压价,又为农户保障收益;灾荒之年,再按“低于市场价一成”的价格向百姓放粮,平抑市场价格,同时优先保障老弱病残等困难群体的粮食供应。为确保常平仓的粮食质量,林砚还制定了严格的粮食储存标准:粮仓需通风防潮,定期翻晒粮食,防止霉变;不同年份、不同品种的粮食分开存放,标注清晰,便于管理与调配。

光有仓储还不够,还需解决“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粮价区域失衡。林砚下令开通“粮价信息通道”,在全国各府、州、县设立粮价监测点,每日记录当地主要粮食的收购价、零售价,由驿站通过快马或信号旗传递至农部“粮价调控中心”。调控中心将各地粮价汇总后,绘制“全国粮价地图”,标注粮价高低区域,再通过官府告示、民间报房等渠道公之于众,引导粮商跨区运粮——粮价高的地区吸引粮商运粮入境,增加供应;粮价低的地区则通过输出粮食,消化库存,逐步实现全国粮价平衡。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95369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