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563126" ["articleid"]=> string(7) "6105264" ["chaptername"]=> string(8) "第39章" ["content"]=> string(4051) "

与此同时,南方的小麦引种试验也在推进。赵大牛选择在江南排水条件好的高地试种漠北硬麦,却遇到了新难题:南方雨水多,小麦容易感染“锈病”,叶片出现褐色斑点,严重影响光合作用。林砚带着农技人员反复试验,发现将小麦与大豆“间作”——每隔三行小麦种一行大豆,大豆能分泌杀菌物质,减少锈病发生;同时,大豆的根瘤菌还能增加土壤肥力,一举两得。

经过两年的反复培育与改良,专班终于成功培育出适配性更强的新品种:“北稻1号”保留了江南早稻的耐涝性,又能适应北方温差,亩产可达三石;“南麦2号”继承了漠北硬麦的耐旱性,还能抵御南方锈病,亩产比南方传统小麦高两成。这两个品种的推广,让北方多地开出稻田,南方也种上了连片小麦,彻底打破了“南稻北麦”的地域限制。

就在跨区引种试验取得突破时,农部巡查人员发现,部分偏远山区因土壤贫瘠、海拔较高,无论是“北稻1号”还是“南麦2号”,产量都远低于平原地区。山区百姓抱怨道:“这些好种子到了咱们这儿,就像猛虎没了力气,根本长不好。”

林砚意识到,作物培育不能“一刀切”,还需针对特殊地形研发专属品种。他立刻调整专班方向,启动“山地作物专项培育计划”,派人深入山区采集土壤样本,分析肥力与酸碱度,计划培育耐贫瘠、抗倒伏的山地专用粮种。可培育新种需要时间,而山区百姓当下的粮食需求已十分迫切,如何在新种培育成功前,帮助山区提高现有作物产量?这成了林砚面临的新难题。

山区作物产量低迷的问题,让林砚意识到:“好种子、好农具,终究要靠懂技术的人来用。”他带着团队深入西南山区调研,看到的景象令人揪心——农户虽领到了“北稻1号”种子,却仍按传统方式播种,密度过高导致秧苗争夺养分;有的农户用上了深井汲水器,却因不懂控制水量,要么灌溉不足,要么积水烂根。一位老农无奈地说:“这些新物件、新种子是好,可没人教咋用,咱们只能瞎琢磨。”

调研归来,林砚在农部会议上直言:“农技断层是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瓶颈!偏远地区缺的不只是物资,更是会用物资、懂技术的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育才’入手,让农技知识扎根地方。”他随即提出“全国农业学堂建设计划”,计划用五年时间,构建“省级学堂+县级农技站+村级教学点”三级育才网络。

计划的第一步,是在各省设立省级农业学堂。学堂选址优先靠近粮食主产区,课程设置兼顾“理论+实践”:上午教授农器原理、作物栽培、土壤改良等知识,下午组织学员到学堂附属试验田实操,从播种、灌溉到收割,全程由农部派来的专家指导。为让学员快速掌握技术,林砚还组织编写了《农技三字经》,将复杂的农技知识简化成“选种先看粒,饱满无虫迹;灌溉分干湿,苗弱多浇水”等通俗易懂的短句,配合实物教具,让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户也能轻松理解。

省级学堂首批招收的学员,多是来自各县的年轻农户、乡村工匠,他们学习一年后,成绩合格者将被授予“农技专员”称号,返回本县设立“县级农技站”。农技站不仅要为农户提供技术咨询,还要定期组织“田间课堂”——农技专员带着改良农具、优质种子,到各村现场演示播种技巧、农器使用方法,手把手教农户操作。在西北某县,农技专员用对比试验的方式,一边按传统方法种植小麦,一边按科学方法控制行距、精准施肥,最终科学种植的小麦亩产比传统方式高五成,让农户们亲眼看到了农技的力量。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95369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