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563123" ["articleid"]=> string(7) "6105264" ["chaptername"]=> string(8) "第38章" ["content"]=> string(3585) "
规划制定后,林砚亲自前往河北、山东、湖广等地,督导监测站建设与物资储备库选址。在河北防灾物资储备库奠基仪式上,当地老农拉着林砚的手说:“林大人,有了这些东西,下次再遇到灾年,咱们心里就有底了!”
就在全国防灾体系逐步落地时,农部收到来自西域的奏报——西域都护府遭遇罕见的“倒春寒”,已播种的小麦大面积冻伤,部分地区甚至出现麦苗枯死的情况。西域地处偏远,现有的防灾监测站尚未覆盖,物资储备也极为有限,若不能及时应对,不仅今年西域粮食收成堪忧,还可能影响边境稳定。
林砚看着奏报,眉头再次紧锁。刚搭建起的全国防灾网络,在偏远的西域出现了“缺口”,如何快速弥补这个缺口,帮助西域应对倒春寒?他立刻召集规划小组,商议应急方案,同时让陈虎测算调拨物资的最快路线。林砚知道,这场对全国防灾体系的“实战检验”,比他想象的来得更早。
西域倒春寒的应急处置刚告一段落,林砚便马不停蹄地前往南北各地考察农情。在南方水稻主产区,他看到成片稻田因夏季持续阴雨,水稻灌浆不足,穗粒干瘪;而北方小麦产区,一场突如其来的春旱,导致小麦分蘖减少,亩穗数远低于预期。地方官员无奈地说:“林大人,不是农具不好用,是这气候实在太刁难——南方涝得穗子长不好,北方旱得苗子发不多,产量总也上不去。”
这番话点醒了林砚:农器改良解决了“怎么种”的效率问题,却未突破“种什么”的地域限制。若能培育出适配不同气候的作物品种,让南方水稻能抗涝、北方小麦能抗旱,甚至实现“南稻北种”“北麦南植”,才能从根本上打破产量瓶颈。他当即在农部成立“作物引种培育专班”,抽调熟悉南北农业的老农、懂植物特性的学者,启动跨区引种试验。
试验的第一步是“品种筛选”。林砚派团队分赴南北,收集当地优良作物品种:从南方选取生长期短、耐涝性强的“江南早稻”,从北方挑选耐旱、抗寒的“漠北硬麦”。为确保引种后能存活,他们还详细记录每个品种的生长习性——如早稻需要的积温、硬麦适宜的土壤湿度,为后续培育提供依据。
引种试验的首个“战场”选在北方边境垦荒区。这里既有深井汲水器保障灌溉,又有改良农具辅助耕作,适合试种南方水稻。李铁山带领团队搭建“温棚育苗床”,用草木灰调节土壤酸碱度,模拟南方稻田的生长环境;待秧苗长到三叶期,再移栽到开垦好的水田里,并用排水渠控制水位,避免因北方降水少导致稻田干涸。
可试种刚过半个月,问题就出现了:北方昼夜温差大,水稻秧苗出现“冷害”,叶片发黄、生长停滞。林砚得知后,立刻赶往垦荒区,蹲在田埂上观察秧苗状态,又对比南北气候数据,最终找到解决方案:“在稻田四周搭建防风障,减少夜间冷空气侵袭;傍晚在田边燃烧秸秆,利用烟雾增温,缓解昼夜温差影响。”
按这个方法调整后,水稻秧苗逐渐恢复生机,两个月后竟顺利抽穗。当北方首次收获金灿灿的稻谷时,参与试验的老农激动得热泪盈眶:“活了一辈子,从没见过北方能种出南方稻!”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95369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