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563120" ["articleid"]=> string(7) "6105264" ["chaptername"]=> string(8) "第37章" ["content"]=> string(3928) "

就在各府救灾工作有序推进时,负责物资调配的官员突然来报:“林大人,用于搭建水车的铁料与木材即将耗尽,周边州县的储备已调拨完毕,新的物资至少需要五日才能运到!”

林砚心中一沉——若没有足够的物资,后续的排水水车无法搭建,新一轮降雨来临后,已排出积水的农田可能再次被淹。他看着案头的江南地图,目光落在附近的山林与铁矿上,一个念头在他脑中浮现:或许可以就地取材,用竹子替代部分木材,用当地的小铁矿进急冶炼铁料?可江南的小铁矿冶炼技术落后,竹子的承重能力也远不如木材,这个想法能否可行?林砚知道,这是当前唯一的办法,他必须冒险一试。

看着案头“物资短缺”的急报,林砚当机立断:“就地取材,先解燃眉之急!”他派李铁山前往江南山区,指导百姓选取坚韧的老竹,通过“火烤塑形”工艺增强承重能力,替代部分木材制作水车支架;又让陈虎联络当地小铁矿,调派农部铁匠传授“简易炼铁法”,用木炭快速冶炼粗铁,满足水车关键部件的需求。

三日后,新一轮降雨如期而至,但得益于用竹木混合材料赶制的二十台排水水车,江南各府已排出积水的农田未再被淹。待外地调拨的物资送达时,内涝危机已基本解除。这场救灾经历让林砚深刻意识到:“被动救灾终非长久之计,必须建立一套覆盖全国的农业防灾减灾体系,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灾害损失。”

返回京城后,林砚立刻牵头成立“全国农业防灾规划小组”,汇集农部、工部、兵部及地方官员代表,历时两个月,制定出《全国农业防灾减灾体系规划》。规划以“监测-预警-应对-重建”为核心,构建起全链条防灾网络。

在“监测”环节,林砚提出在全国布设200个气象水文监测站,覆盖粮食主产区、灾害高发区。每个监测站配备“雨量计”“水位尺”等简易工具,由专人负责记录天气、降雨量、河流水位数据,通过驿站快马传递至农部“防灾指挥中心”,确保实时掌握全国农业灾害动态。为解决偏远地区数据传递滞后问题,他还创新设计“信号旗传讯法”,在监测站之间设置信号塔,用不同颜色的旗帜传递灾害预警信息,比快马传递效率提升三倍。

“预警”环节则依托监测数据,制定分级预警机制:根据灾害严重程度,将预警分为“蓝、黄、橙、红”四级,蓝色预警发布防灾准备通知,黄色预警组织物资调拨,橙色预警启动应急队伍,红色预警则疏散危险区域百姓。预警信息通过官府告示、民间戏班传唱、村口铜锣等多种方式传递,确保即使是不识字的百姓也能及时知晓。

“应对”环节的核心是“专物专用、专人专责”。林砚推动在各省建立“防灾物资储备库”,按灾害类型分类储备物资:抗旱类储备深井汲水器、水车配件;排涝类储备排水水车零件、铁锹锄头;防蝗类储备石灰粉、硫磺与捕蝗网。同时,在每个县培训50人的“应急救灾队”,队员由退伍士兵、年轻工匠组成,定期开展防灾演练,确保灾害发生后能在24小时内集结行动。

“重建”环节则聚焦灾后生产恢复。林砚规定,灾害过后,农部优先拨付“农器修复补贴”与“种子补种补贴”,百姓可凭受损农具证明、农田受灾记录,到县衙领取免费的农具维修材料或新种子;还组织“农技救灾队”深入灾区,指导百姓根据灾后土壤情况选择作物品种,如内涝后改种耐涝的豆类,旱灾后续种耐旱的粟米,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95369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