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563119" ["articleid"]=> string(7) "6105264" ["chaptername"]=> string(8) "第36章" ["content"]=> string(3683) "

抵达江南受灾最严重的苏州府时,眼前的景象比奏报中更令人揪心:浑浊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只露出零星的稻穗尖在水面摇晃,百姓们站在高处的堤坝上,望着自家被淹的田地,满脸愁容。苏州知府迎上来,语气焦急:“林大人,我们已组织百姓用木桶舀水、挖渠排水,可洪水来得太快,根本排不及啊!”

林砚没有急着下指令,而是带着李铁山、陈虎登上高处观察水情。他发现,江南地势平坦,洪水流动缓慢,传统的人工排水方式效率极低,而现有的水车都是为“引水灌溉”设计,无法反向抽水排涝。“要解内涝,必须先造出能排水的工具!”林砚当机立断,“李铁山,你立刻带铁匠们改造水车,把灌溉水车改成反向排水的;陈虎,你组织百姓开挖临时排水渠,连接附近的河道,形成‘抽排+疏导’的系统。”

李铁山领命后,立刻在苏州府临时搭建铁匠铺,带领工匠们拆解传统水车。经过反复试验,他们将水车的叶片角度反转,增加轮轴的承重强度,再在水车下方加装集水槽,利用水力驱动轮轴转动,将农田里的积水抽入水槽,再通过管道排入排水渠。第一台“反向排水水车”试运转时,浑浊的积水被源源不断地抽离农田,围观的百姓们瞬间欢呼起来,纷纷主动加入搭建水车的队伍。

与此同时,陈虎也组织了上万名百姓开挖排水渠。他根据江南的地形,规划出“主渠连河道、支渠通农田”的网状布局,主渠宽三丈、深一丈,确保排水速度;支渠则根据农田分布灵活调整,直达每一片被淹的稻田。百姓们自带锄头、铁锹,日夜劳作,有的甚至全家上阵,只为早日排出积水,保住即将成熟的水稻。

可难题很快出现:部分低洼地区的积水太深,排水水车的抽水量跟不上洪水倒灌的速度,且连续降雨导致河道水位居高不下,主渠的水难以排出。林砚冒着大雨,沿着河道勘察,发现下游的一座旧水闸年久失修,无法调节水位,导致上游的积水无法顺利排入大江。“必须修复水闸!”林砚下令,“陈虎,你调派部分百姓,配合官府修复水闸;李铁山,你在低洼地区加建‘双层排水水车’,用两台水车串联抽水,提高排水效率。”

修复水闸需要大量木材与石料,陈虎立刻联系附近的州县调拨物资,还发动百姓捐献家中闲置的木材;李铁山则带领工匠们加班加点,将两台排水水车上下串联,上层水车将低洼处的积水抽到中层蓄水池,下层水车再将水抽入排水渠,抽水效率直接提升一倍。

经过十日日夜奋战,苏州府的排水系统终于发挥作用:排水水车轰鸣着抽排积水,网状的排水渠将水引入河道,修复后的水闸顺利将洪水排入大江。当最后一片农田的积水被排干时,百姓们冲进田里,小心翼翼地扶起倒伏的稻穗,不少人激动得热泪盈眶。苏州知府清点后禀报:“林大人,多亏了您的办法,我们保住了三成的水稻,比预期多救回一成!”

林砚看着田里的稻穗,心中稍安,却并未放松——江南其他五县的内涝仍在持续,且气象官员预报,三日后可能迎来新一轮降雨。他立刻召集江南各府官员,召开救灾会议,将苏州府的“排水水车+网状渠+修水闸”经验推广到其他受灾地区,还调拨铁匠与物资,协助各地搭建排水设施。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95368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