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563117" ["articleid"]=> string(7) "6105264" ["chaptername"]=> string(8) "第35章" ["content"]=> string(3550) "

陈虎强压怒火,继续深入县城。在一家酒楼里,他看到几名地方官员正搂着歌姬饮酒作乐,桌上摆满了鸡鸭鱼肉,与城外饥寒交迫的百姓形成鲜明对比。他悄悄记下官员模样,又找到负责分发救灾物资的小吏,用银子撬开其嘴,拿到了官员挪用物资的账本与私藏粮食的地点。

与此同时,李铁山的深井汲水器研发也取得突破。这种汲水器采用杠杆原理,配合铸铁钻头,能深入地下数十丈抽取地下水,比传统水井效率提升十倍。他亲自带着首批汲水器赶赴西北,在驻军的保护下,在受灾村庄搭建起汲水点。当清澈的井水喷涌而出时,百姓们围着汲水器,激动得跪地叩拜。

赵大牛协调的追加粮食也顺利抵达西北边境,在驻军的护送下,直接分发到各村百姓手中。看着百姓们领到粮食后露出的笑容,赵大牛感慨道:“幸好林大人果断,不然这些粮食恐怕又要落入贪官之手。”

陈虎将收集到的证据整理成册,秘密送往京城。林砚接到证据后,立刻上奏皇帝。皇帝震怒,下令将西北涉案官员全部革职查办,押解入京受审,同时任命新的地方官员,全力配合抗旱救灾。

随着贪官被查处、救灾物资顺利分发、深井汲水器广泛应用,西北旱情逐渐得到缓解。农田得到灌溉,逃荒的百姓陆续返回,开始补种耐旱作物。林砚亲自前往西北,查看救灾情况,在一个村庄里,老农拉着他的手,将一碗热气腾腾的小米粥递到他面前:“林大人,多亏了您,我们才有活路啊!”

林砚接过粥碗,心中满是感慨——农部尚书的职责,不仅是推动农器改良,更要守护百姓的生计。此次西北抗旱,虽成功化解危机,却也让他意识到,农业发展之路仍充满挑战:地方吏治的清明、防灾体系的完善、偏远地区的技术普及,还有太多问题需要解决。

返回京城后,林砚立刻着手完善农部制度:设立“农政监察司”,专门监督地方农业政策落实与救灾物资使用;制定《地方农业官员考核条例》,将百姓满意度与粮食产量纳入考核,杜绝虚报政绩;启动“农技人才培养计划”,在全国设立农业学堂,培养懂技术、善管理的农业人才。

就在各项制度逐步推进时,农部收到来自南方的奏报——江南地区因持续降雨,出现严重内涝,大片农田被淹,即将成熟的水稻面临绝收风险。林砚看着奏报,眉头再次紧锁。刚解决西北的旱灾,又迎来江南的涝灾,农业防灾减灾的道路,显然比他想象的更加漫长。

他拿起笔,在奏报上写下“即刻启程,前往江南”六个字。窗外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案头的《全国农业地图》上,江南地区的标记被雨水打湿般,显得格外醒目。林砚知道,他的新征程,又将开始了。

接到江南内涝的奏报时,林砚刚从西北抗旱前线返回京城,连换洗的衣物都未来得及更换,便再次带着团队启程。马车疾驰在通往江南的官道上,他一路翻阅地方官员送来的灾情记录——持续半月的暴雨导致江河水位暴涨,堤坝溃决,江南六县近百万亩农田被淹,其中七成是即将成熟的水稻,若不能在十日之内排出积水,今年江南的粮食收成将锐减四成。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95368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