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563111" ["articleid"]=> string(7) "6105264" ["chaptername"]=> string(8) "第33章" ["content"]=> string(3754) "
一边是贫困百姓对农具的迫切需求,一边是国库资金的短缺,林砚再次陷入两难。他看着窗外飘落的秋叶,心中思索着——如何在不影响国库正常运转的前提下,让贫困百姓用上农具?或许,还能从“资源循环”中找到新的突破口?
面对国库短期空缺与贫困百姓的农具需求,林砚并未急于上奏“农具租赁”方案,而是带着团队深入偏远山区调研。在西北某县,他看到一位老农正用破旧的木犁耕地,犁头早已磨损,半天只能翻耕半亩地。老农叹息道:“听说城里的铁犁好用,可俺们没钱买,只能用这老物件凑活。”
这番话让林砚更加坚定推行租赁模式的决心。他回到京城后,重新优化方案:将“朝廷全额出资”改为“朝廷出六成、地方出三成、乡绅捐一成”的资金分摊模式,减轻国库压力;同时规定,农器站的租金收入优先用于农具维护与更新,剩余部分补贴贫困百姓的种子采购,形成“租赁-维护-补贴”的良性循环。
方案上奏后,皇帝不仅批准,还特意召见林砚:“你总能在利民与国库之间找到平衡,这便是朕看重你的原因。如今全国农器改良已推行一年,朕想亲自去看看成果。”
次月,皇帝带着文武百官,从京城出发,先后视察了北方边境垦荒区、南方农器工坊、西北灌溉工程。在边境,皇帝看到昔日荒芜的土地如今长满庄稼,百姓们用改良农具收割粮食,脸上满是笑容;在南方工坊,标准化生产的农具整齐堆放,工匠们正用煤炼铁工艺锻造铁犁,效率远超往日;在西北,数十台水车同时运转,干涸的农田得到灌溉,村民们自发跪在路边,高呼“陛下圣明”。
视察结束后,皇帝在返回京城的途中,对林砚说:“农为天下之本,此前朝廷虽重视农业,却缺乏专门机构统筹。朕决定设立‘农部’,由你担任首位农部尚书,统管全国农业生产、农器研发、防灾减灾,你可愿意?”
林砚跪地谢恩:“臣定不辱使命,竭尽所能为天下百姓谋福祉!”
农部设立后,林砚第一时间调李铁山、赵大牛、陈虎入京任职:李铁山任“铁器署”主事,负责全国农具铁器研发与工艺改良;赵大牛任“木器署”主事,统筹农器木材供应与标准化生产;陈虎任“运输署”主事,管理全国农资源调配与运输网络。昔日的云溪革新团队,如今成为支撑全国农业发展的核心力量。
三人到任后,迅速推进各项工作:李铁山带领团队研发出适配南方水田的“双轮水车”,灌溉效率比旧水车提升一倍;赵大牛建立“木材分级制度”,根据农具需求选用不同材质木材,降低成本的同时保证质量;陈虎优化漕运与陆路结合的“联运模式”,将农器运输时间缩短三成。
农部的举措很快见效,全国粮食总产量较上年再增三成,多地出现“粮满仓、人安乐”的景象。地方官员纷纷上奏,称赞农部政策利民,甚至有外国使节来访时,特意请求学习中国的农器改良技术与农业管理经验。
皇帝对农部的工作极为满意,多次在朝堂上表扬林砚,还将农部的经验推广到其他领域。林砚却并未自满,他深知农业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部分地区防灾设施薄弱,仍易受自然灾害影响;偏远山区的农业技术普及不足,产量与平原地区差距较大;农器研发虽有进展,但仍有许多适配不同地域的农具待开发。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95368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