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563110" ["articleid"]=> string(7) "6105264" ["chaptername"]=> string(8) "第32章" ["content"]=> string(3604) "
为打消众人顾虑,林砚决定亲自前往南方督办此事。他先抵达江南粮食主产区,召集地方官员与粮商商议。起初,粮商们因担心运输成本过高不愿参与,林砚便承诺:“朝廷承担一半漕运费,且北运粮食的收购价高于市场价一成,运输途中损耗由朝廷兜底。”粮商们听闻有利可图,纷纷点头同意,很快便筹集到十万石余粮。
随后,林砚又前往南方木材产区。这里的木材商正发愁雨季木材难以储存、易腐烂,得知可用木材换粮,且朝廷会派工匠指导木材防潮防腐处理,立刻积极响应。林砚趁机提出建立“木材加工基地”:“将木材集中加工成水车部件半成品,提前做好防腐处理,再通过漕运运往北方,既减少运输损耗,又能缩短北方工坊的制作周期。”
木材商们欣然接受,不到半个月,首批加工好的水车部件便装上了漕运船只。林砚特意挑选了几艘船,亲自押送北上,沿途查看漕运修缮情况与运输安全。行至中途,遇到一处河段因泥沙淤积导致船只搁浅,他立刻组织船员与附近百姓清理河道,还提出“定期疏浚漕运”的建议,确保后续运输顺畅。
二十天后,漕运船队抵达北方。早已等候在此的李铁山,立刻组织工匠将木材部件运至工坊,当天便恢复了水车生产。北方铁矿、煤炭商也按约定,将资源交付给南方来的商船,商船满载着铁矿、煤炭返回南方,用于冶炼农具所需的铁器。
“南粮北运换资源”的模式很快见效:北方工坊不仅解决了木材短缺问题,还通过南方运来的煤炭,进一步优化了炼铁工艺,农具产量提升两成;南方木材商通过换粮,避免了木材腐烂损失,还打开了北方市场;南北百姓则通过贸易,买到了更便宜的粮食与农具,皆大欢喜。
皇帝得知后,对林砚的举措大加赞赏,下旨将此模式在全国推广,还拨款修缮更多漕运线路,建立“全国资源调配署”,由陈虎负责统筹运输事宜。陈虎不负所托,很快建立起覆盖全国的运输网络,将南方的粮食、木材,北方的铁矿、煤炭,西北的药材,东南的布匹等资源高效调配,不仅支撑了农器改良,还推动了全国经济发展。
就在一切步入正轨时,林砚接到了一份来自全国农器工坊的统计报告——报告显示,虽然农具产量大幅提升,但部分偏远州县的百姓仍反映“用不起农具”,尤其是贫困山区,即便有朝廷补贴,仍难以承担购买费用。
“农器改良的最终目的是惠及所有百姓,若贫困地区用不起,那改良就不算成功。”林砚陷入沉思,他召集团队商议,赵大牛提议:“不如推行‘农具租赁’模式?由朝廷出资购买农具,放在州县的‘农器站’,百姓只需支付少量租金,就能租用农具,秋收后再用粮食抵扣租金,这样贫困百姓也能用得上。”
林砚眼前一亮:“这个主意好!还可以让有经验的工匠在农器站提供指导,教百姓如何正确使用、维护农具,提高农具利用率。”
他当即起草“农具租赁”方案,准备上奏皇帝。可就在此时,户部传来消息:因近期投入大量资金修缮漕运、建立资源调配署,国库出现短期空缺,若要推行“农具租赁”,需暂缓部分资金拨付,或减少其他项目开支。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95368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