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563108" ["articleid"]=> string(7) "6105264" ["chaptername"]=> string(8) "第31章" ["content"]=> string(3917) "

战斗结束后,林砚立刻提审狼族首领。在确凿的证据面前,首领不得不承认与保守派大臣勾结的全部事实,还供出了大臣派来联络的亲信藏在边境的一处驿站里。林砚当即派人将亲信抓获,搜出了大臣写的密信,信中详细记载了如何利用狼族破坏垦荒计划、挑起战乱的阴谋。

此时,送往京城的密信也有了回音——皇帝收到密信后,震怒不已,立刻下令将保守派涉案大臣革职查办,同时派禁军前往边境支援。当禁军抵达时,林砚已将狼族首领、亲信及相关证据一并移交,只待朝廷处置。

解决了内忧外患,垦荒区重新恢复了生机。百姓们回到田间,补种被破坏的秧苗,李铁山则带着铁匠们修复农具。在大家的努力下,早熟粟米终于在半个月后迎来了收获。金黄的粟米颗粒饱满,虽然总产量不算高,却足以证明垦荒计划的可行性。

林砚将收获的粟米分一部分给友好部落,另一部分则送到游牧民族的聚集地。当游牧民族的首领们看到沉甸甸的粟米,又听闻朝廷愿意教授他们开垦荒田、制作农具的技术时,纷纷放下了敌意。多个部落主动与朝廷签订和平协议,承诺不再袭扰边境,还愿意与朝廷互通有无,边境局势终于稳定下来。

皇帝得知消息后,龙颜大悦,下旨嘉奖林砚及所有参与边境垦荒、防御的人员,还将边境的部分荒田划归给百姓耕种,免除三年赋税。百姓们欢呼雀跃,纷纷称赞朝廷的仁政。

然而,就在林砚以为可以安心推进农器改良时,李铁山却带来了一个坏消息:“林主事,南方的木材运输出了问题!雨季导致河道涨水,运木材的船只无法通行,北方工坊的木材库存只够支撑半个月了,若是无法及时补充,工坊就得停工!”

林砚心中一沉——木材是制作水车、农具的重要原料,若是工坊停工,不仅第二批农器推广会受阻,已安装的农具出现损坏也无法维修。他立刻召集众人商议对策,陈虎提议:“不如从陆路运输木材?虽然成本高一些,但能解燃眉之急。”

“陆路运输不仅成本高,还受地形限制,速度也慢,恐怕来不及。”林砚摇头,“咱们得想个既能解决木材供应,又能降低成本的办法。”

他看着桌上的地图,目光落在南方的漕运线路上——南方盛产粮食,此时正值丰收季,而北方因垦荒刚起步,粮食仍有短缺。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心中萌生:“或许,我们可以用南方的粮食,换取北方的铁矿和煤炭,再用粮食与南方的木材商交换木材,通过漕运实现南北资源互通。”

这个想法能否实现?南北资源互通又会遇到哪些阻碍?林砚知道,这又是一场新的挑战,但为了农器改良的顺利推进,他必须迎难而上。

“南粮换资源”的想法刚提出,就遭到了部分官员的质疑。户部侍郎忧心忡忡地说:“林大人,南方粮食虽丰收,但需预留储备应对秋冬可能的灾害,若大量北运,恐有风险;且漕运线路久未维护,运力有限,未必能及时送达。”

林砚早已考虑到这些问题,他取出提前绘制的漕运优化图与资源调配表:“第一,南方可优先调拨余粮,按‘每户留足半年口粮’的标准划定北运份额,确保百姓无饥馑之忧;第二,我已让工部测算,只需调拨少量人力修缮漕运关键河段,便可将运力提升三成,再联合民间商船参与运输,足以满足需求;第三,北方以铁矿、煤炭换粮,南方木材商用木材换粮,形成‘粮-铁-木’循环,既解决资源短缺,又能激活南北贸易。”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95368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