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563099" ["articleid"]=> string(7) "6105264" ["chaptername"]=> string(8) "第27章" ["content"]=> string(3651) "

林砚拿着急报,眉头紧锁。资金缩减意味着第二批工坊建设将延缓,偏远州县的百姓可能还要继续忍受无农具灌溉之苦。更重要的是,若农器改良进度放缓,粮食产量提升不及预期,未来应对灾害、支援边境的能力,也会受到影响。

他站在窗前,望着窗外繁华的京城,心中满是思索——如何在资金缩减的情况下,确保农器改良不中断?是优先保障粮食主产区的工程建设,还是寻找新的资金来源?一场新的挑战,已悄然来临。

接到兵部急报的当晚,林砚彻夜未眠。资金缩减三成,意味着第二批计划建设的十五个农器工坊中,至少有五个要暂停,而这些工坊大多位于粮食产量较低的偏远州县——那里的百姓对水车的需求最为迫切,一旦暂停,不知又要等多久才能摆脱靠天吃饭的困境。

次日清晨,林砚正对着全国工坊布局图发愁,门外突然传来熟悉的声音:“林秀才,我们来帮你了!”

开门一看,李铁山、赵大牛、陈虎带着十余名云溪工坊的技术骨干站在门外,每个人脸上都带着风尘仆仆的疲惫,却眼神明亮。李铁山拍着胸脯道:“听闻你在京城推进全国改良,人手不够,我们就主动请辞云溪的差事,赶来京城助你一臂之力!”

林砚又惊又喜,上前紧紧握住三人的手:“有你们在,真是太好了!只是眼下遇到了难题——边境赈灾需挪用农器改良资金,第二批工坊建设要缩减三成。”

赵大牛凑近图纸,指着偏远州县的标记道:“这些地方的工坊不能停!我有个主意,咱们可以简化工坊建设规模,先建‘临时工坊’,不用盖高大厂房,只用搭建简易工棚,优先生产最急需的水车部件,等后续资金到位再扩建,这样能节省不少成本。”

李铁山也补充道:“我还能优化铁器锻造工艺,之前在云溪试验过用煤替代木炭炼铁,不仅成本降低两成,效率还能提高,正好能应对资金短缺的问题。”

陈虎则提出:“运输成本也是一笔大开销,我可以联络沿途的猎户与驿站,建立‘接力运输’模式,让物资分段运输,既能减少损耗,又能降低运费。”

三人的建议如同及时雨,让林砚豁然开朗。他当即决定,按“临时工坊+工艺优化+接力运输”的方案推进第二批建设,同时亲自前往户部,争取将资金缩减比例从三成降至一成——哪怕多争取到一点资金,也能多建一个工坊,多帮一方百姓。

在户部,林砚拿着优化后的预算表与偏远州县的灾情记录,据理力争:“大人,这些州县去年刚遭旱灾,今年若没有水车灌溉,恐再次颗粒无收,届时朝廷不仅要调拨粮食赈灾,还会流失税收。若能保住这些工坊,今年秋收后,粮食产量至少能提升三成,远超当前投入的资金价值。”

户部尚书看着预算表上详实的数据,又翻了翻灾情记录,最终被说服:“本官会向陛下上奏,争取将资金缩减比例降至一成,但你需保证,用这些资金做出成效,否则本官也难向陛下交代。”

资金问题稍有缓解,林砚立刻安排李铁山、赵大牛、陈虎分头行动:李铁山带领技术骨干前往北方工坊,推广煤炼铁工艺;赵大牛负责指导临时工坊建设,制定简化版生产标准;陈虎则联络沿途猎户与驿站,搭建接力运输网络。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95368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