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563090" ["articleid"]=> string(7) "6105264" ["chaptername"]=> string(8) "第26章" ["content"]=> string(3492) "
“陛下,晚稻并未完全被毁!”林砚连忙道,“臣已命人组织村民排水、补种,只要后续天气稳定,加上水车灌溉,晚稻仍能有七成收成,比往年旱灾时的三成收成,仍有显著提升。臣恳请陛下给臣半个月时间,待晚稻收割,臣定带丰收的粮食来见陛下,以证试点成效。”
皇帝沉吟片刻,最终点头:“好!朕便给你半个月时间,若届时成效不佳,农器改良计划,便就此终止。”
林砚谢恩后,立刻快马返回柳家村。此时,陈虎已组织村民完成了排水,正在补种晚稻。林砚当即带领大家按照图纸修复水车、修建防洪堤——加固后的水车底座深埋地下,支架用铁料连接,防洪堤则用石块与夯土混合修建,足足有一人多高。
村民们日夜劳作,半个月后,不仅水车全部修复,防洪堤也顺利完工。恰逢晚稻成熟,金色的稻穗压弯了稻秆,村民们收割时,脸上满是笑容。经统计,柳家村晚稻亩产达两石五斗,远超往年的一石,即使扣除暴雨损失,仍比往年丰收时还要多三成。
林砚带着新收割的粮食,再次入宫面圣。当沉甸甸的稻穗摆在皇帝面前,随行的柳家村老柳又含泪讲述了“从靠天吃饭到丰收有余”的变化后,皇帝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好!好!林砚,你用成效证明了农器改良的价值,朕决定,即刻推行全国农器改良计划!”
消息传出,朝堂上的保守派再无反对之声。皇帝任命林砚为“全国农器改良总领”,统筹全国工坊建设与农具研发,同时拨付国库银五万两,作为初期启动资金。
林砚深知,全国推广远比地方试点复杂,必须制定清晰的章程才能避免混乱。他牵头召集户部、工部官员,以及云溪、京郊的工匠代表,经过多日商议,最终制定出《全国农器推广章程》。
章程明确了三大核心:一是资金模式,采用“朝廷拨款+地方配套+乡绅捐助”的方式,朝廷承担主要工坊建设费用,地方负责运输与安装,鼓励乡绅捐助物资,同时对贫困州县额外补贴;二是工坊布局,按地域分三批建设——第一批在旱灾严重的北方五省与南方三县,第二批覆盖其余粮食主产区,第三批延伸至偏远地区,确保三年内全国各县都有农器工坊;三是研发机制,设立“农器研发署”,由李铁山负责铁器研发,赵大牛负责木器适配,针对南北方差异,研发水田专用水车、旱地播种机等细分农具。
章程颁布后,全国农器改良迅速推进。李铁山带着云溪的铁匠骨干,奔赴各地培训工匠;赵大牛则带领木工团队,指导工坊标准化建设;陈虎负责组建运输队,确保农具与材料能安全送达偏远州县。短短三个月,第一批二十个农器工坊便建成投产,无数台水车运往旱灾地区,解了百姓的燃眉之急。
林砚也忙得脚不沾地,时而奔赴工坊查看生产,时而深入村庄了解农具使用情况。这日,他刚从北方考察归来,却接到了兵部传来的急报——北方游牧民族遭遇特大雪灾,牧场被淹,粮食短缺,已多次袭扰边境,朝廷需紧急调拨粮食赈灾,原本计划拨付给农器改良的第二批资金,可能要缩减三成。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95368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