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563079" ["articleid"]=> string(7) "6105264" ["chaptername"]=> string(8) "第21章" ["content"]=> string(3622) "
途中,林砚打开《云溪农器改良纪要》,仔细翻阅。他不仅要向皇帝汇报水车推广的成果,还要提出更多革新构想:在全国建立农器工坊,统一制作标准;推广“技术共享、物资互通”的区域协作模式;研发更多适应不同地域的农具,如南方的插秧机、北方的播种机……
可他也清楚,这些构想的推行绝不会一帆风顺。朝中保守派可能会以“成本过高”“百姓难以适应”为由反对;地方官员也可能因利益冲突,阻挠革新措施的落地。如何说服皇帝支持,如何应对朝堂的质疑,如何确保革新措施真正惠及百姓,都是他需要面对的挑战。
马车行至京城郊外,巍峨的城墙已隐约可见。林砚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官服,将《云溪农器改良纪要》抱在怀中。他知道,此次入京,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考验,更是对云溪革新模式的检验。他的心中已有了坚定的信念——无论前路多么艰难,他都要坚持下去,因为他的身后,是云溪百姓的期盼,是天下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京城的城门缓缓打开,仿佛在迎接一位即将开启新时代的革新者。林砚握紧拳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属于他的革新之路,才刚刚开始。
马车驶入京城,街道两旁的繁华景象与云溪的质朴截然不同,可林砚心中却毫无波澜,满脑子都是即将面圣的准备。抵达皇宫外,早已等候在此的太监引着他穿过层层宫阙,最终来到太和殿。
殿内庄严肃穆,皇帝端坐于龙椅之上,目光威严。林砚按照礼仪跪地行礼,声音沉稳:“臣林砚,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平身吧。”皇帝的声音温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朕听闻你在云溪造水车、御蝗灾,惠及百姓,今日召你入京,便是要听听你的想法。”
林砚起身,双手捧上《云溪农器改良纪要》:“陛下,此乃臣在云溪推行农器改良的详细记录,从水车设计、推广,到抵御蝗灾、建立区域协作,皆有百姓签名与农田收成数据佐证。”
太监将纪要呈给皇帝,皇帝翻阅片刻,眼中露出赞许之色:“云溪亩产翻番,百姓安居乐业,你做得好!如今全国多地遭灾,你可有办法将这改良之策推向全国?”
林砚深吸一口气,说出早已酝酿好的构想:“臣有两点提议。其一,在全国分区域建设农器工坊,统一制作标准,降低成本,让偏远州县也能用上优质农具;其二,设立农器研发署,针对南北方气候、土壤差异,研发适配农具,如南方的水田水车、北方的旱地播种机,确保改良之策因地制宜。”
话音刚落,站在左侧的户部尚书立刻出列反对:“陛下,臣以为不可!建设全国工坊、设立研发署需耗费巨额国库银,如今边境需军费,灾区需赈灾款,国库本就紧张,若再投入农器改良,恐难支撑!”
另一位保守派大臣也附和道:“陛下,百姓世代沿用旧农具,突然推广新器,恐难以适应,若强行推行,反而会引发民怨,得不偿失!”
支持林砚的御史大夫则反驳:“臣以为不然!农器改良虽需初期投入,但长远来看,能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国库税收,是利民利国之举!至于百姓适应问题,云溪已证明,只要让百姓见到实效,自然会主动接受!”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95368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