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563077" ["articleid"]=> string(7) "6105264" ["chaptername"]=> string(8) "第20章" ["content"]=> string(3690) "

蝗虫逼近的消息像一块巨石压在云溪百姓心头,林砚却始终保持镇定。他亲自前往边界观测点,站在高台上眺望远方——天边已泛起淡淡的黄雾,那是蝗虫群正在靠近的征兆。

“各观测点注意,蝗虫已进入视线范围,立刻点燃第一道烟雾防线!”林砚通过预先设置的铜哨传递指令,清脆的哨声在山谷间回荡。很快,边界线上的干草堆接连燃起,浓烟滚滚,与农田周边的薄荷、艾草气味交织在一起,形成一道厚重的屏障。

半个时辰后,蝗虫群抵达边界,密密麻麻的虫群在烟雾前盘旋,却始终不敢靠近。偶尔有零星蝗虫突破烟雾,也被早已待命的抗蝗小队用竹竿拍打、石灰粉撒播,迅速灭杀。林砚看着这一幕,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提前筹备的防御措施,果然起到了效果。

接下来的三日,云溪及周边三县始终保持高度戒备。蝗虫群虽多次尝试突破防线,却都被烟雾、植物屏障和抗蝗小队击退,最终因找不到食物,朝着其他方向飞去。当最后一只蝗虫消失在天际,边界线上爆发出震天的欢呼,百姓们相拥而泣,纷纷朝着林砚的方向跪拜致谢。

“林主事,您又救了咱们一次!”老村长握着林砚的手,激动得语无伦次。林砚连忙扶起他,笑着说:“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没有百姓的配合,再完善的计划也无法实现。”

蝗灾危机解除,云溪再次恢复了往日的生机。农器工坊的水车订单源源不断,不仅供应周边州县,还远销外省;“技术共享、物资互通”的模式也被其他地区效仿,成为区域协作的典范。巡按御史刘大人将云溪的成果再次上奏朝廷,引起了皇帝的高度重视。

这日清晨,一队身着黄色官服的锦衣卫抵达云溪,手持皇帝诏书,在县衙前广场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云溪县农器改良主事林砚,制水车解旱灾,设屏障御蝗灾,创协作促民生,功绩卓著,特召其即刻入京面圣,商讨全国农器改良之策,钦此!”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林砚跪地接旨,心中既激动又忐忑——入京面圣,意味着他的革新理念将有机会推向全国,但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朝中官员的质疑、复杂的朝堂局势,都可能成为阻碍。

王大人走上前,将一本厚厚的册子递到林砚手中:“这是《云溪农器改良纪要》,记录了你制作水车、抵御蝗灾、推动区域协作的所有经验,还有百姓们的签名与祝福。你把它呈给陛下,让陛下知道,你的成果不仅属于云溪,更属于天下百姓。”

林砚接过册子,指尖触到粗糙的纸页,上面密密麻麻的字迹与签名,是云溪百姓最真挚的期盼。他紧紧握住册子,郑重地点头:“大人放心,学生定不负云溪百姓所托,将革新之策推向全国,让更多人受益。”

启程当日,云溪百姓自发在城门口相送,道路两旁挤满了人,有的手持鲜花,有的捧着粮食,有的甚至跪地叩拜。李铁山、赵大牛、陈虎也赶来送行,李铁山哽咽道:“林秀才,你在京城要照顾好自己,工坊的事有我们,你放心!”

林砚与众人一一拥抱,眼中满是不舍。他登上马车,掀开窗帘回望——云溪的房屋、农田、百姓渐渐远去,却始终刻在他的心中。马车缓缓驶离县城,朝着京城的方向前进,车轮滚滚,仿佛在奏响新的篇章。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95368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