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562691" ["articleid"]=> string(7) "6105205" ["chaptername"]=> string(8) "第36章" ["content"]=> string(3985) "

“不用这么早起来,” 沈砚辞心疼地摸了摸她的头发,“再睡会儿,我中午就回来。”

“不了,我也该起来收拾屋子了。” 苏婉娘笑着掀开被子,“你等着,我去给你拿饼。” 说着,便快步走向行李,从里面掏出个油纸包,里面的芝麻饼还带着余温,“刚烤好没多久,还热着呢,你路上吃,别饿着。”

沈砚辞接过油纸包,心里满是暖意,俯身在她额头印下一个轻吻:“那我走了,你在家注意安全,别随便出门,京城人多眼杂,我不放心。”

“知道了,你快去吧。” 苏婉娘推着他往外走,眼里满是笑意。

沈砚辞走出客栈,沿着街道往贡院方向走。清晨的京城少了夜晚的喧嚣,多了几分宁静,路边的早点铺飘着包子、油条的香气,偶尔有提着书箱的学子匆匆走过,脸上满是认真 —— 都是为了会试而来的追梦人。

没多久就到了 “翰墨书坊”,书坊很大,分上下两层,书架上摆满了各类书籍,从经史子集到策论典籍,应有尽有。一楼已经有不少学子,有的坐在桌边看书,有的围在一起讨论,空气中满是浓厚的学习氛围。

沈砚辞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拿出王院长给的策论集,认真研读起来。刚看了没多久,就听到旁边传来激烈的讨论声,是关于 “如何平衡商业发展与农业生产” 的策论观点。

“我认为,农业是根本,必须优先保证粮食生产,商业只能作为辅助,不然百姓没饭吃,再繁华的商业也没用!” 一个穿着蓝色长衫的学子激动地说。

“话不能这么说!” 另一个穿灰色长衫的学子反驳道,“商业发展能带动税收,有了税收,官府才能拨款兴修水利、救济灾民,这对农业发展也有好处,两者应该相辅相成,而不是非此即彼!”

两人各执一词,争论不休,周围的学子也纷纷加入讨论,却始终没得出统一的结论。沈砚辞听着他们的讨论,心里也泛起了思考 —— 这个问题他之前也想过,却一直没理清思路,或许今天能从大家的讨论中找到突破口。

“这位兄台,不知你有什么见解?” 穿蓝色长衫的学子注意到沈砚辞,笑着问道,“看兄台的模样,也是来参加会试的吧?不如说说你的看法。”

沈砚辞放下书,站起身,拱手行礼:“在下沈砚辞,吴县考生。晚辈认为,商业与农业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相互促进。比如江南地区,农户种桑养蚕,产出的丝绸通过商人运往各地,既增加了农户的收入,也带动了商业发展;而商人赚了钱,又会投资修建粮仓、水渠,反哺农业。关键在于官府要制定合理的政策,引导商业与农业良性互动,避免商人囤积粮食、农户弃农经商。”

他的话刚说完,周围就响起了赞同的声音。穿灰色长衫的学子笑着说:“沈兄说得有理!之前我只想到商业带动税收,却没想到‘以商哺农’的思路,受教了!”

穿蓝色长衫的学子也点点头:“沈兄的见解独到,看来是对地方实际情况有深入了解。我叫林文轩,京城考生,不知沈兄是否愿意和我们一起讨论策论?也好互相学习。”

“固所愿也,不敢请耳。” 沈砚辞笑着答应,心里满是欢喜 —— 能在书坊遇到志同道合的学子,对他备考来说,是件再好不过的事。

几人围坐在一起,从 “商业与农业” 聊到 “吏治与民生”,再到 “边防与内政”,越聊越投机。林文轩学识渊博,对京城的朝政动态很了解,给沈砚辞讲了不少地方考生不知道的朝堂背景;沈砚辞则结合吴县的实际情况,分享了很多基层治理的案例,让大家眼前一亮。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95363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