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562563" ["articleid"]=> string(7) "6105186" ["chaptername"]=> string(8) "第41章" ["content"]=> string(3954) "

接着拆李娟的信,里面夹着一张小纸条,写着 “俺们村晒了 20 亩麦种,昨天播下去了,农技员说发芽率比去年高,谢谢你的图谱,俺娘把蚜虫防治方法抄给了邻村……” 系统面板弹了弹:叮!收到村级农技反馈,确认方案有效,获得积分 30(当前积分 140)。解锁 “反馈数据分析表”,可统计不同地区方案应用效果。林卫东赶紧拿出新兑换的模板,把河南的发芽率数据填进去,表格自动算出 “应用效果提升 12%”,一目了然。

“卫东,种子的事解决了,调研表也有了,俺们帮你整理资料吧!” 赵志强凑过来,指着林卫东的笔记本,“红旗公社有锈病,俺们把波尔多液的配比抄下来,到时候调研时给他们;向阳公社是沙土地,跟黄土坡像,把你的肥力检测方法整理好。”

刘春生已经掏出复写纸:“俺抄调研表,每个公社抄三份,一份给你,一份给县农技站,一份留宿舍备份;明亮,你去供销社买几张地图,把四个公社的麦田标出来,方便规划路线。” 李明亮赶紧点头:“俺这就去!再买几本笔记本,给公社技术员用!”

四人围坐在桌前,阳光透过窗户洒在纸上,铅笔划过的沙沙声,混着窗外的蝉鸣,格外热闹。林卫东看着舍友们忙碌的身影,又低头看了看笔记本上的项目计划,突然觉得,这个 “技术联络员” 不是他一个人在做,是他们四个人,一起把校园里的技术,往乡村的麦田里送。

下午,林卫东拿着张教授签好字的项目证明,去了县种子站。站长是个五十多岁的大叔,接过证明看了看,笑着从仓库里抱出一个布包:“这就是 20 斤‘麦王’,颗粒饱满,你拿回去分给同学们,明年的 500 斤,俺已经记在本子上了,开春就能提。” 林卫东接过布包,沉甸甸的,心里也踏实了 —— 种子的难题,终于破局了。

晚上,林卫东在笔记本上写下:“9 月 18 日,确定项目分工(调研、培训、种子调配),兑换项目模板,领到 20 斤‘麦王’种子,收到村里和李娟的反馈(方案有效)。系统积分 140,计划兑换‘锈病防治实操视频’(需 100 积分),调研时用。”

系统面板静静显示:宿主大学适应进度 70%,“校园 - 乡村” 农技通道进入落地阶段,需完成公社调研与首轮培训,为明年种子推广奠定基础。窗外的月光落在 “调研表” 上,林卫东摸了摸口袋里的布包,仿佛已经看到四个公社的麦田里,都长出了金灿灿的 “麦王” 麦穗。

九月的清晨带着凉意,林卫东背着帆布包站在学校门口,包里装着三样关键东西:赵志强熬夜整理的 “公社农技问题清单”、刘春生抄了四份的调研表、李明亮用红笔标注麦田位置的公社地图 —— 还有前一晚刚用 100 积分兑换的 “锈病防治实操视频”,系统把视频存在了一个巴掌大的 “便携放映盒” 里,插上电池就能在墙上投影,正好给公社农技员看。

“卫东,车来了!” 李明亮挥着手,县农技站派来的绿色吉普车停在路边,司机师傅探出头:“是林同志吧?张教授跟俺说过,今天先去红旗公社,再去向阳、红星,最后回东风,赶在天黑前跑完!”

四人挤上车,刘春生把地图铺在腿上:“红旗公社 800 亩麦田,黏土多,去年锈病减了 15%,俺们带的波尔多液配比表,得给他们标清楚‘1:1:200’是啥 ——1 斤硫酸铜、1 斤生石灰、200 斤水,可别让他们配错了。” 赵志强补充道:“俺还查了《农业科技通讯》,锈病得在发病初期喷药,晚了就不管用,这点得跟农技员强调。”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95362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