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562548" ["articleid"]=> string(7) "6105186" ["chaptername"]=> string(8) "第35章" ["content"]=> string(3653) "

整理行李时,林卫东把赵雅芝的芝麻饼拿出来,分成四块:“这是俺村婶子烙的,加了红糖,你们尝尝。” 四人围坐着啃饼,芝麻的香味飘满宿舍,李明亮咬了一口:“比俺家楼下粮店买的饼干还香!你家乡的手艺真好。”

傍晚去食堂办饭票时,林卫东遇到了迎新的张教授。老人头发花白,戴着老花镜,手里拿着份文件:“你就是林卫东?公社的推荐信我看了,你那麦田监测报告带来了吗?” 林卫东赶紧掏出报告,张教授翻到株高变化曲线那页,点头称赞:“你这数据记录得很细致,沙地和平地的肥力差异分析也到位,比有些高年级学生的实验报告还规范。”

“俺都是按系统…… 按实践里摸索的方法记的。” 林卫东赶紧改口,怕说漏系统的事。张教授没在意,指着报告里的抗倒伏措施:“下周我们实验室要开小麦抗逆性研讨会,你要是有空,就来听听,也说说你的田间经验。” 系统面板立刻弹出提示:叮!获得 “作物抗逆性实验室旁听资格”,奖励积分 100(当前积分 230)。解锁 “小麦抗倒伏基因研究入门资料”(需 200 积分)。

回宿舍的路上,传达室的大爷叫住他:“林卫东!你的信!山西黄土坡寄来的!” 林卫东接过信封,上面是赵铁柱歪歪扭扭的字,邮票贴了两张八分的。他拆开信,里面还夹着张黑白照片 —— 晒谷场上堆着金黄的麦垛,李大叔、赵雅芝、苏晓梅站在麦垛前笑,照片背面写着:“9 月 3 日收割完,亩产 820 斤,比预估还多 20 斤!”

信里赵铁柱写道:“卫东哥,俺们按你留的流程图割麦,打谷机没出问题,老张还来帮着测麦粒品质,说是一级麦,公社粮站给的价比去年高两成!苏晓梅让俺问你,北京的大学有没有麦田,你能不能在学校种咱们的‘麦王’种子……”

林卫东攥着信,眼眶有点热。他走到宿舍窗前,望着远处教学楼的灯光,掏出笔记本写下:“9 月 5 日,收到黄土坡麦收信,亩产 820 斤。张教授邀请去实验室旁听,下周准备介绍麦田实践。” 系统面板静静显示:宿主大学适应进度 30%,需持续积累专业知识,为后续农技转化做准备。

第二天清晨,林卫东去图书馆借《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图谱》。管理员翻着借书卡:“这本书借的人少,你是这学期第一个借的。” 他抱着书坐在阅览区,翻开扉页,夹进赵铁柱寄来的照片 —— 照片里的麦垛金灿灿的,和书里的麦田插图叠在一起,像是把黄土坡的希望,种进了大学的书页里。

课间休息时,王建国找到他:“俺跟辅导员说了你的实践经历,他让你在下周的新生分享会上发言!你可得好好说说怎么种出 800 斤的麦子,俺们都想听。” 林卫东点点头,摸出系统兑换的课程提纲,在 “小麦拔节期管理” 那页画了圈 —— 他要把乡村的实践,变成大学课堂里最鲜活的教材。

晨光透过图书馆的玻璃窗,落在林卫东摊开的笔记本上。他正用蓝黑钢笔在 “小麦拔节期管理” 旁画着重号,旁边堆着三样东西:赵铁柱寄来的麦穗标本、林清月记录的监测台账,还有系统兑换的 “作物栽培案例解析”。书页间夹着的黑白照片里,黄土坡的麦垛金灿灿的,像在提醒他要把乡村的经验,好好讲给大学里的同学听。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95361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