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044648" ["articleid"]=> string(7) "6008907" ["chaptername"]=> string(8) "第46章" ["content"]=> string(3755) "
李维看着屏幕上完美的数据曲线,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罕见的、发自内心的灿烂笑容。他走到团队中间,用力地拍着每个人的肩膀。
“干得漂亮!但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要让这座‘桥’更宽、更稳,要让更多的‘芯粒’通过它协同工作。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昆仑”计划的初啼清脆而响亮,它向世界宣告,恒崭科技并未沉溺于“启明3.0”的成功,已经向着更遥远的未来,迈出了坚实而领先的一步。新王的权杖,因前瞻与创新而更加稳固。
第二节:脆弱的休战
与泰坦公司的试探性接触,在双方后续几轮低级别官员的技术和法律细节磋商中,缓慢而谨慎地推进着。正如李维所预料,这注定是一场漫长而艰难的博弈。
然而,一个突发的外部事件,意外地给这场“竞合”按下了加速键。
欧盟委员会出于对“技术主权”和“供应链安全”的担忧,出人意料地宣布,将启动对全球高端芯片架构的“反垄断与安全性综合评估”,评估范围不仅涵盖市场行为,更破天荒地包括了技术架构本身的“开放性”和“安全性”。
这份评估一旦出台,很可能形成具有约束力的技术标准或市场准入限制,对全球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消息一出,泰坦和恒崭同时感到了压力。对于泰坦,其封闭架构在“开放性”评估上天生劣势;对于恒崭,虽然“开放”是其旗帜,但其快速扩张的势头也容易引发监管层面的警惕。
共同的潜在风险,催生了短暂的共同利益。
泰坦的CEO主动致电李维(通过加密线路),语气前所未有的务实:“李维先生,欧洲人的举动对我们双方都不是好消息。这无关乎我们之间的竞争,而是关乎整个行业能否保持应有的发展节奏。我认为,我们有必要在一些基础性的、无争议的专利领域,先达成一个初步的交叉授权框架,并向欧盟展示产业界合作与自理的意愿和能力。这有助于我们双方争取更有利的监管环境。”
李维同意了这一提议。他深知,在国际政治的棋局中,有时需要与竞争对手暂时联手,维护更大的产业空间。
双方的法务和技术团队以极高的效率,在几天内就敲定了一个有限的、针对部分早已广泛使用的基础专利的交叉授权协议。协议范围谨慎,但象征意义巨大。
协议签署的消息公布后,全球科技媒体哗然。昔日的死对头突然握手,虽然只是小小一步,却极大地稳定了市场情绪,也向欧盟释放了强烈的信号:看,我们能够自己解决问题。
但这绝非真正的和平。无论是李维还是泰坦的CEO都清楚,这只是一次基于现实利益的短暂休战,是一次战术性的联手。在下一代技术(“昆仑” vs “宙斯”)的研发上,在生态的主导权上,残酷的竞争依然寸土不让。
休战协议脆弱得像一层薄冰,水面之下,暗流依旧汹涌。
第三节:深渊的凝视
就在李维忙于内(技术突破)外(商业博弈)战线之时,老猫带来的消息让所有成功的喜悦都蒙上了一层阴影。
“普罗米修斯解决方案”公司,似乎察觉到了外界的关注和潜在的监管压力,其研究活动变得更加隐秘和激进。他们突然关闭了位于硅谷的实验室,整体转移到了一个法律管辖模糊、以“科研自由”为幌子的海外自治岛(虚构地点)。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76496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