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044645" ["articleid"]=> string(7) "6008907" ["chaptername"]=> string(8) "第45章" ["content"]=> string(3690) "
更令人不安的是,“普罗米修斯”的CEO,那位深受顾千帆影响的偏执狂,似乎对潜在的风险毫不在意,甚至充满期待。他在一次内部加密会议中声称:“只有打破所有枷锁,才能触摸真正的神之火种。失控?那只是庸人对未知的恐惧!”
老猫将最新情报汇总给李维:“老板,情况比想象的更糟。他们可能在未来六个月内完成第一个原型系统测试。我们必须做点什么,不能眼睁睁看着它发生。”
李维面色凝重。他知道,这已经超出了商业竞争的范畴。“普罗米修斯”就像一群鲁莽的盗火者,很可能引燃一场吞噬所有人的大火。
“将我们掌握的所有非涉密性质的情报和分析,通过绝对安全的渠道,匿名递交给全球主要国家的AI安全监管机构核心人物和顶尖AI实验室负责人。”李维下令,“我们需要在学术和监管层面拉起警报,形成国际共识和压力,延缓甚至阻止他们的实验。”
他顿了顿,补充道:“同时,让我们自己的AI安全研究团队,立刻基于公开信息,反向推演‘普罗米修斯’可能的技术路径和失败模式,提前研究遏制方案。我们要做好最坏的打算。”
对付一个隐藏在暗处、被野心和偏执驱动的“盗火者”,常规的商业或法律手段可能收效甚微。李维感到,一股新的、更加抽象却也更加致命的寒意,正在悄然逼近。顾千帆留下的这份毒药遗产,正在试图打开一个连他自己都未曾预料到的潘多拉魔盒。
第一节:昆仑初啼
历经数月的艰苦攻坚,“昆仑计划”迎来了第一个里程碑式的节点——首颗采用chiplet异构集成与光电混合互联技术的验证芯片(Test Chip),完成了全部设计工作,正式交付流片。
这枚验证芯片虽然功能远非完整,但其核心使命是验证两大关键技术:
1. 那颗独立制造、集成了微型激光器、调制器和探测器的“光子芯片”的性能与可靠性。
2. 将“光子芯片”与一颗采用成熟工艺的计算“电芯粒”通过超高精度3D堆叠进行异构集成的工艺可行性。
流片数据包发送出去的那一刻,整个“昆仑”团队没有欢呼,只有一种近乎凝固的紧张和期待。这步若能成功,便证明了大方向的正确,意味着他们成功地将“光之桥梁”的蓝图,第一次镌刻到了硅晶圆之上。
等待结果的日子里,李维几乎每天都泡在实验室,与团队成员一起进行后续的仿真验证和方案优化。压力无处不在,但他沉稳的姿态,本身就是团队的定心丸。
数周后,封装好的验证样片被送回。测试平台上,工程师小心翼翼地将其接入。
通电,激光器驱动电流缓缓增加…… “光子芯片启动正常!输出光功率稳定!” 计算芯粒启动,发送测试数据…… “电信号产生!” “光电转换模块工作!检测到光信号!” “对端光电转换成功!数据接收正确!” “误码率……低于十的负十二次方!完全达标!” “全程延迟……比纯铜互连降低了百分之六十!功耗降低百分之七十!”
成功了!
实验室里爆发出巨大的、如释重负的欢呼声!许多人相拥而泣,这短短几分钟的测试数据,背后是数百个日夜的呕心沥血和无数次失败的积累。他们不仅验证了一条全新的技术路径,更是亲手打开了通往下一代计算架构的大门。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76496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