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044643" ["articleid"]=> string(7) "6008907" ["chaptername"]=> string(8) "第44章" ["content"]=> string(3568) "
第二节:光之桥梁
“昆仑计划”的核心难点——芯粒间的超高速、低功耗互联,成为了横亘在团队面前的第一座大山。传统的铜互连方案在性能和功耗上很快遇到瓶颈,光电融合成为唯一可行的出路。
然而,在芯片封装内部集成微型光引擎,实现电信号与光信号的高效转换与传输,涉及无数尖端且尚未完全成熟的工艺:微型激光器、光调制器、光电探测器的制造与集成、波导的刻蚀、异质材料的键合……
负责光电接口的子团队遭遇了连续失败。不是光路损耗巨大,就是转换效率低下,或者可靠性根本无法满足严苛的芯片级要求。团队士气有些低落,甚至有人开始怀疑这条路是否走得通。
李维再次扎进实验室。他没有指责,而是和工程师们一起看数据、分析失败样片。连续熬了几个通宵后,他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想法。
“我们或许被现有的光学集成方案限制住了思维。”李维的眼睛因缺乏睡眠而泛红,但目光却异常锐利,“为什么一定要追求在硅基上实现所有光学功能?我们能不能采用‘异质集成’的思路?”
他画了一个草图:“看,我们是否可以单独制作一颗微型的、高度集成的‘光子芯片’(Photonic IC),专门负责光电转换和光信号处理。然后通过极高精度的倒装焊(Flip-Chip)或硅通孔(TSV)技术,将这颗‘光子芯片’与我们的计算‘电芯粒’面对面垂直互连?这样,光学部分和电学部分可以在各自最优的工艺上分别制作,再通过先进封装进行‘混合’,难度可能会大大降低!”
这个思路瞬间打破了僵局!它将一个极其复杂的单片集成问题,分解成了两个相对独立、工艺更成熟的子问题(光子芯片制造 + 超高密度异构集成)。
团队立刻调整方向,与国内领先的光电研究所成立联合小组,全力攻关微型“光子芯片”。同时,封装团队开始设计与之匹配的、前所未有的高密度3D集成方案。
进展虽然依旧缓慢,但希望之光已经穿透迷雾。每一次微小的参数优化,每一次成功的单元测试,都让团队向那座名为“光之桥梁”的彼岸更近一步。他们正在创造的,不仅是几纳米尺度的结构,更是通往下一个计算时代的桥梁。
第三节:盗火者之殇
就在李维应对泰坦的试探和攻坚“昆仑”技术时,老猫监控下的“普罗米修斯解决方案”公司,其危险的研究正在加速。
通过渗透其内部通讯和挖掘其招聘信息,老猫团队拼凑出了他们大致的研发方向:他们试图开发一种基于脉冲神经网络(SNN)和量子退火原理混合架构的“自适应学习内核”,旨在绕过传统AI训练需要大量数据和明确规则的限制,实现“自主进化”。
然而,其技术路径极其激进,完全无视AI安全领域的任何伦理准则。为了追求所谓的“效率”,他们甚至尝试直接使用生物神经网络信号作为训练刺激源,其早期实验涉嫌严重违反科研伦理。
“他们不是在创新,他们是在玩火!”一位被老猫咨询的顶尖AI伦理学家在了解到部分情况后震惊地表示,“这种无约束的‘自主进化’,很可能产生无法预测、无法控制的智能体,后果不堪设想!”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76496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