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044632" ["articleid"]=> string(7) "6008907" ["chaptername"]=> string(8) "第41章" ["content"]=> string(3486) "

计划的第一次全体会议气氛凝重而充满探索的激情。李维在白板上画下三个同心圆。

“核心,是chiplet(芯粒)异构集成。”他敲着最内的圆圈,“我们要打破单一巨核的设计执念。将计算、存储、IO、乃至AI加速单元分解成一个个独立优化、工艺可能不同的‘芯粒’,通过超高速互联总线(UCle)和先进的2.5D/3D封装技术,实现‘混合搭配’。”

一位资深架构师提问:“李总,这能解决成本和产能问题,但不同工艺、不同材质的芯粒间,互连的延迟和功耗会不会成为新的瓶颈?”

“问得好。”李维点头,“这就是第二个圈要解决的:光电融合互联。我们不能再依赖传统的铜互连。‘昆仑’必须探索在封装内集成微型光引擎,用光信号替代部分电信号进行高速数据传输,从根本上突破带宽和功耗限制。这将是我们与国内顶尖光电器件研究所的重点合作方向。”

他指向最外一个圈:“最外层,是系统级的智能调度与统一内存架构。硬件上的分离,需要软件和系统层面更强大的整合。我们要开发一套新的运行时环境,能够动态感知不同芯粒的状态和负载,智能分配任务,甚至实现跨芯粒的内存池化共享,让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看到的不是一个分散的集合,而是一个强大的、统一的计算整体。”

这个构想比“启明3.0”更加宏大和复杂,涉及芯片设计、材料科学、光电子、封装技术、系统软件等多个领域的深度融合。

“这将是一场硬仗,可能需要三年,甚至更久。”李维看着团队成员,“我们会遇到无数想象不到的困难。但这就是‘昆仑’的意义——不是追随,而是引领。我们要为下一个十年的计算,铺设第一条铁轨。”

没有犹豫,只有坚定的目光。这支经历过最严酷技术战争洗礼的团队,再次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新的长征。庞大的“昆仑”计划机器,开始缓缓启动,它的第一个难关,将是如何设计和验证那革命性的芯粒间光电互联接口。

第二节:泰坦的抉择

顾千帆的倒台和星穹资本的崩溃,给了泰坦公司及其主导的NAICA联盟沉重一击。失去了最激进、最不择手段的外部推力,泰坦内部一直存在的路线分歧迅速表面化。

以首席技术官(CTO)为首的技术派认为,恒崭的“启明3.0”和开放生态已经证明了其强大生命力,泰坦应该放下身段,转向更加开放的合作模式,甚至考虑在部分产品线兼容或采纳“启明”生态,以避免被彻底孤立。

“我们必须面对现实!封闭的NAICA架构正在失去开发者!市场份额每天都在被蚕食!再坚持孤岛战略,我们将失去未来!”CTO在董事会上据理力争。

而以首席执行官(CEO)为首的保守派则坚持认为,泰坦数十年的积累和专利壁垒依然深厚,绝不能向“暴发户”低头。他们主张投入更多资源,加速下一代NAICA架构(代号“宙斯”)的研发,试图在性能上重新夺回王座。

“妥协就是投降!一旦开放,我们将失去控制权和利润最高的部分!‘宙斯’计划必须得到所有资源,我们要在正面战场击垮他们!”CEO态度强硬。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76496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