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044630" ["articleid"]=> string(7) "6008907" ["chaptername"]=> string(8) "第40章" ["content"]=> string(3567) "
他勾勒出“昆仑”计划的雏形:
1. 芯片本身: 探索基于chiplet(芯粒)的异构集成新路径,将超高性能核心与高性价比核心、不同类型的内存、甚至光电I/O单元通过先进封装技术灵活组合,像搭乐高一样定制不同性能和成本的芯片,同时提升良率和产量。
2. 系统层面: 研发与之匹配的新一代高速互联协议和光互联技术,彻底打通内存和IO瓶颈。
3. 软件层面: 开发全新的系统级资源调度和智能编译框架,让整个系统真正融为一体,无缝调动所有计算单元。
这是一条比开发“启明3.0”更加艰难、也更加宏伟的道路。它意味着恒崭科技要从一个芯片设计公司,向一个定义未来计算范式的平台型公司进化。
未竟之路,挑战犹在,但方向已然清晰。
第三节:暗潮隐现
顾千帆的覆灭清除了最直接、最疯狂的敌人,但并不意味着天下太平。老猫的团队在日常的网络巡弋和情报收集中,察觉到一些不同寻常的迹象。
一些此前与星穹资本和泰坦公司关联并不密切的新势力,开始以更加隐蔽和专业的方式,试图渗透“启明”生态。
他们不再进行粗暴的网络攻击或舆论抹黑,而是采取了更高级的手段:
· 技术性渗透: 通过提交高质量但含有极其隐蔽后门的代码到“启明”的开源社区,试图混入核心软件栈。
· 商业间谍: 利用猎头公司做掩护,试图高薪挖角恒崭内部参与“昆仑”计划预研的关键工程师,并非为了真的招人,而是为了套取技术方向情报。
· 标准争夺: 在国际技术标准组织中,一些代表背后金主不明的中小公司,开始提出与“启明”架构理念相悖的技术方案,试图在下一代技术标准制定中提前埋下分歧的种子。
这些行动分散、隐蔽,且难以追踪到单一的明确源头,更像是一场有预谋的、多方位的“软性”围攻。
“老板,水下的鲨鱼不止一条。”老猫向李维汇报时总结道,“顾千帆是那条最吵闹、最疯狂的虎鲨。现在他没了,但更多的灰鲭鲨和牛鲨闻着血腥味围过来了。他们更冷静,也更耐心。”
李维看着老猫提供的分析报告,面色平静。他早已预料到这一点。巨大的成功本身就是一块磁石,既能吸引盟友,也会招来贪婪的掠食者。
“保持监控,收集证据,暂时按兵不动。”李维指示道,“弄清楚他们的最终目的和彼此之间的联系。我们要应对的,可能不再是单个的敌人,而是一种……基于共同利益的反‘启明’联盟雏形。”
他走到巨大的世界地图前,目光掠过那些主要的科技中心和经济体。打败一个顾千帆,只是撕开了旧秩序的一个口子。如何巩固战果,如何在这更加复杂和隐蔽的新阶段竞争中引领“启明”生态继续前行,将是一场更考验智慧、耐心和战略定力的长期战争。
旧的风暴已然平息,但新的暗潮,正在看不见的深海之下悄然涌动。
第一节:昆仑启程
“昆仑计划”的启动,标志着恒崭科技的战略重心从赢得当下战争转向了定义未来格局。李维亲自挂帅,从“启明3.0”核心团队中抽调精兵强将,组建了一支更加精锐、保密等级更高的研发尖兵。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76496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