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044597" ["articleid"]=> string(7) "6008907" ["chaptername"]=> string(8) "第29章" ["content"]=> string(3674) "

一个前所未有的、疯狂的想法,如同破晓的晨光,猛地刺破了他思维的迷雾!

他立刻转身,几乎是小跑着冲回自己的办公室,反锁了门。他抓起电子画笔,在全息屏幕上疯狂地写画起来,眼神专注而狂热,嘴里喃喃自语:

“不对……之前的架构思路可能都错了……” “不是简单的堆叠……不是被动的近存……” “或许……或许可以这样……” “模拟粒子轨迹……预测性计算……动态重构数据流……” “这需要的不是更强的算力,而是……一种全新的计算范式!”

屏幕上,一个截然不同于“启明3.0”、甚至不同于现有任何计算机体系的、更加激进和颠覆性的架构草图,正在逐渐成形!

它似乎融合了异构集成、近存计算、光互联、甚至一丝神经拟态和量子思想的影子,却又完全不同。

李维自己都被这个突如其来的灵感所震撼。如果这个构想能够实现,它或许将远远超越“启明3.0”所定义的下一代,直接指向一个更遥远的、属于“后摩尔定律”时代的计算未来!

他甚至还没来得及为这个模糊的构想命名。

但他知道,这缕来自未来的微光,或许将照亮一条全新的、更加波澜壮阔的征途。

新征程的起跑线上,发令枪已然响起,而李维,再次看到了别人尚未看见的终点线。

第一节:量产天堑

“启明3.0”核心芯片流片的成功,让整个恒崭科技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之中。然而,作为技术掌舵人和战略决策者,李维的视线早已越过实验室的成功,投向了横亘在前方的、更加艰巨的挑战——将这颗尖端芯片大规模、高良率、低成本地制造出来。

从一颗成功的样片,到稳定交付的千万颗商用芯片,中间隔着一条名为“量产”的天堑。

第一次小批量试生产(NPI)的结果,就给所有人泼了一盆冷水。良率低得令人绝望,仅有百分之十几。这意味着超过八成的芯片在出厂测试中就被判定为废品,成本高到无法承受。

问题层出不穷。那精密无比的三维集成结构对制造工艺的波动极其敏感,如同一件精美的琉璃器皿,稍有不慎便会满盘皆输。

“光刻对准的精度要求超过了现有设备的极限,尤其是最底层的TSV互连,微小的偏移就会导致通路失效。” “原子层沉积(ALD)的均匀性在复杂三维结构内部难以保证,导致忆阻器单元性能离散度极大。” “封装阶段的热应力再次成为杀手,部分芯片在封装后出现内部连接微裂纹……”

代工厂的工程师们挠头不已,许多问题他们也是第一次遇到。提高良率意味着需要对现有产线进行极其昂贵的改造和工艺调试,这需要时间,更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而恒崭科技等不起,市场窗口期稍纵即逝。

“李总,按照目前的进度和投入,要达到经济可行的良率,至少需要一年半,甚至更久。”生产负责人带来的消息令人窒息。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技术突破的兴奋被冷酷的产业化现实彻底击碎。

李维沉默着,手指在桌面上缓慢地敲击,发出规律的轻响。所有人都望着他,等待他的决策。

“我们等不了那么久。”李维终于开口,声音沉稳,没有丝毫慌乱,“代工厂有他们的节奏和顾虑,我们不能把命运完全寄托在他们缓慢的工艺改进上。”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76495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