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044595" ["articleid"]=> string(7) "6008907" ["chaptername"]=> string(8) "第28章" ["content"]=> string(3392) "
这是一个极其烧钱但至关重要的战略决定。恒崭科技要将巨大的利润,反哺到生态建设这场“赔本赚吆喝”的持久战中。
与此同时,在具体的市场争夺上,李维采取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暂时避开NAICA联盟重兵布防的北美传统市场,重点出击欧洲、东南亚、拉美等新兴市场,并与当地政府、高校、企业建立深度合作,构建基于“启明”生态的区域性创新中心。
这场生态“上甘岭”争夺战,没有硝烟,却同样残酷。每一天,都在进行着用户、开发者、合作伙伴的争夺。恒崭科技凭借其技术前瞻性和巨大的投入,一步步地巩固阵地,扩大影响,但距离真正与NAICA分庭抗礼,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第三节:来自未来的微光
就在李维全力应对内部管理和外部生态战的同时,他从未放松对更遥远未来的布局。他深知,技术的颠覆往往来自于看似不相关的领域。
恒崭科技的基础研究院(Future Lab)里,几个探索性的“种子项目”在绝密状态下悄然运行。这些项目短期内看不到任何商业回报,却可能蕴含着下一次计算革命的火种。
其中一个项目是关于“量子-经典混合计算架构”的探索。团队正在研究如何将“启明”芯片的高效专用计算能力,与处于早期阶段的量子计算原型机进行协同,探索在特定领域(如药物设计、新材料模拟)实现指数级加速的可能性。进展缓慢,但每一次微小的突破都令人振奋。
另一个项目则更加前沿,涉及“神经拟态计算”(Neuromorphic Computing)。团队试图模拟人脑的神经元和突触结构,打造一种全新的、超低功耗的事件驱动型芯片,专门用于处理感知、推理等类脑任务。这被看作是突破传统冯·诺依曼架构瓶颈的可能路径之一。
李维每周都会挤出时间,独自一人来到Future Lab,听取这些项目的汇报,与那些沉浸在基础研究中的科学家们进行深入的、有时是天马行空的讨论。
在这些讨论中,没有KPI,没有 deadlines,只有对未知的好奇和对技术极限的探索。
“李总,这是我们最新设计的脉冲神经网络模型,在模拟器上,处理动态视觉信息的能效比传统方法提升了三个数量级……”一位年轻的科学家兴奋地展示着初步成果。
李维看着那复杂而优美的脉冲信号图,眼中闪烁着光芒:“很好。不要担心实用性,继续深入。也许十年后,我们手机的视觉处理器,就会基于这样的原理。”
正是在这样一次讨论结束后,李维在实验室走廊里,遇到了一个前来拜访Future Lab主任的客人——一位来自国内顶尖高校、从事高能物理研究的老院士。
老院士对恒崭的前沿探索赞不绝口,临别时,他似乎无意中提起:“要是你们这些搞计算的,能帮我们解决一下海量粒子对撞数据实时处理的世界级难题就好了。现在的系统,还是太慢咯……”
说者或许无心,但听者有意。
这句话,像一道闪电,瞬间击中了李维!
高能物理?粒子对撞?海量数据实时处理?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76495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