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2027124"
["articleid"]=>
string(7) "6005995"
["chaptername"]=>
string(7) "第3章"
["content"]=>
string(2542) ",那自豪感如蜜糖般在舌尖化开,甜滋滋的。
我自六岁起便会煮饭了,这都得缘于父亲从小的调教。
读书放假时,每逢街天,父亲都要去赶集,买上几斤肉,拿回家里便吩咐我如何洗、如何切、如何做。
他站在灶台边,手把手教我控制火候,告诉我“火急则焦,火缓则淡”的道理。
在父亲的潜移默化下,我也自小就喜欢做菜,喜欢进厨房。
那方寸之地,仿佛藏着父亲留给我的宝藏。
如今长大了,自己做一桌荤素搭配的家常菜自不在话下,但我做的菜远不如父亲的那样鲜美,那样得人称赞。
我想,那其中的奥妙,或许是他一辈子与土地、与生活较劲时淬炼出的火眼金睛,是他用粗糙的手掌在岁月里摩挲出的独到心法,是我无论如何都无法从父亲身上学到的吧。
如今,父亲离开我们已经有二十五年了。
我安家在这个城市里,为着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辗转奔波着,买菜做饭成了日常。
在厨房忙碌时,锅铲碰撞的声音总会勾起回忆——父亲站在灶台前,火光映红他布满皱纹的脸;他酿酒时专注封坛的侧影;他穿上“吃茶衣裤”时那郑重其事的笑容……那些画面如老电影般在眼前回放。
我学着父亲的样子切菜、调味,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或许,是那烟火气里缺了他酿的酒香,是那锅铲声中少了他的叮咛,是那菜肴里,再尝不出他那份将苦涩生活熬成甘甜的匠心。
父亲走了,但他留下的,不仅是记忆里那桌永远热气腾腾的饭菜,更是一种在平凡中创造不凡的韧劲,一种将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的智慧。
在这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每当我握起锅铲,便觉得父亲仍在身后,无声地教着我:生活再难,也要用心炒出一盘好菜,在烟火人间里,活出属于自己的滋味。
2《兰香书韵忆外公》指尖在键盘上徘徊,敲下的字句却如薄纱,遮不住心底沉甸甸的思念。
外公离世已二十四载,可那份未诉的敬畏与眷恋,始终在记忆深处发酵。
生前未曾以笔墨记录他的身影,死后亦未曾让文字承载这份缅怀。
如今,在父亲、母亲、外婆、大舅都化作纸上的回忆后,我终于鼓起勇气,将关于外公的零碎片段从记忆的褶皱中拾起,试"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76078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