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987137"
["articleid"]=>
string(7) "6000714"
["chaptername"]=>
string(8) "第15章"
["content"]=>
string(2121) "问:“那你说,人与人之间的恩怨,到底该怎么化解呢?
苏墨先生记了三十年的仇,最后还是选择了用真相去澄清,而不是用仇恨去报复。”
我想起苏墨先生离开时说的话,想起柳先生日记里的“莫为我怨,莫为我仇”,轻声说:“或许,最好的化解不是忘记,而是理解。
理解当年的无奈,理解仇恨的痛苦,更理解真相与正义的重要性。
就像周衡和李默,他们理解了柳先生的冤屈,理解了自己的过错,所以才会去弥补。
人与人之间,若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执念,很多恩怨或许就不会纠缠那么久了。”
沈文若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不再说话。
我拿起案上的《晚晴集》,翻到柳先生写的那句“竹轩听雨眠,墨香绕指尖”,指尖轻轻拂过书页上的字迹,仿佛能感受到先生当年写下这句诗时的平静与豁达。
是啊,这世间有太多的纷争与恩怨,有太多的误解与冤屈,但只要还有人愿意坚守正义,还有人愿意传承善意,还有人愿意用学问去温暖这个世界,那么黑暗就不会永远笼罩,真相就不会永远被埋没。
而我们这些读书人,肩上扛着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前途,更是这份坚守与传承的责任。
我们要把柳先生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把他的理念传下去,让更多人知道,读书不是为了独善其身,而是为了兼济天下;不是为了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而是为了让这个世界因为我们的存在,多一份公平,多一份温暖,多一份希望。
夕阳西下,把墨竹轩的影子拉得很长,窗外的墨竹在风中轻轻摇曳,像是在回应着我心中的想法。
我合上书,站起身,朝着柳先生的雕像方向鞠了一躬。
先生,您看,您的冤屈已经洗清,您的理念正在被传承,您的期望,我们正在努力实现。
这人间的正义与善意,从未缺席,也永远不会缺席。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75512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