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987103" ["articleid"]=> string(7) "6000714" ["chaptername"]=> string(7) "第6章" ["content"]=> string(2574) "一生都在追求‘文能醒世’,”他沉默了一会儿,才缓缓开口,“他写这句诗的时候,正是深秋,窗外有乌鸦啼叫,江面上渔火点点,可他心里想的,却是天下的百姓。

那时候朝廷腐败,百姓生活困苦,他想通过诗词唤醒世人,却没人能懂他的苦心。”

他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一股说不出的悲伤,不像是在谈论一位陌生的前辈,更像是在谈论一位亲近的故人。

我又拿出之前画好的墨竹印记图案,递到他面前:“王教谕,您见过这样的墨竹印记吗?

我在周衡同学的诗笺上看到的,觉得画得很别致,不知道是谁的手笔。”

王砚教谕看到图案的瞬间,脸色变了一下,手指不自觉地攥紧了,指节泛白。

他很快又恢复了平静,接过图案看了看,摇了摇头:“没见过,或许是哪个学生的恶作剧吧。

书院里喜欢画竹的学生不少,偶尔模仿着画些印记,也不奇怪。”

他的声音有些干涩,眼神也不敢和我对视,明显是在撒谎。

我心里更加确定了自己的猜测,他一定认识这个墨竹印记,甚至可能就是他画的。

离开书房时,我故意说:“王教谕,听说柳先生当年有个闭门弟子叫苏墨,您知道他后来去哪了吗?

我觉得他能跟着柳先生学习,一定很有才华。”

王砚教谕的身体僵了一下,背对着我说道:“过去的人,过去的事,没必要再提了。

你还是好好研究诗词吧,别管这些无关的事。”

他的语气带着一丝不耐烦,甚至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慌乱。

我点了点头,转身离开,心里却更加坚定了要查下去的决心。

我总觉得,王砚教谕身上藏着当年的秘密,也藏着周衡和李默昏迷的真相。

(5)那天从王砚教谕的书房出来后,我心里既紧张又兴奋。

紧张的是,如果王砚教谕真的是苏墨,那他会不会对我下手?

毕竟我已经开始怀疑他了。

兴奋的是,我离真相越来越近了,或许很快就能查清柳先生的冤屈,让周衡和李默醒过来。

接下来的几天,我更加留意王砚教谕的行踪,同时也在继续寻找更多的证据。

我想起张伯说过,柳清玄先生有一间专属的书房,虽然已经过去三十年,但书院一直没有让人动过里面的东西,说是要留作纪念"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75511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