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987090" ["articleid"]=> string(7) "6000714" ["chaptername"]=> string(7) "第3章" ["content"]=> string(2598) "欢研究诗词,这件事就交给你,暗中查一查,有什么线索立刻告诉我。”

我愣了一下,随即点了点头:“学生遵命。”

山长走后,沈文若拉了拉我的胳膊,小声说:“赵轩,你真要查啊?

这事儿透着邪门,万一……”我知道他是担心我,但想到周衡和李默昏迷不醒的样子,想到那张奇怪的诗笺,我还是咬了咬牙:“不管怎么样,总得查清楚真相,不能让更多人出事。”

当天晚上,我回到住处,翻出了自己珍藏的柳清玄先生的诗集——《晚晴集》。

我一页一页地翻着,寻找诗笺上的那两句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在诗集的第三十二页,“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在第四十七页。

这两页除了诗句,没有任何特别的标注,也没有墨竹印记。

我又翻找关于柳清玄先生生平的记载,大多是些泛泛而谈的内容,只提到他当年因学术理念与其他先生分歧,后遭诬陷,具体细节却语焉不详。

就在我一筹莫展的时候,我想起了书院里的老仆张伯。

张伯在书院待了四十多年,从柳清玄先生当山长的时候就在这儿了,或许他知道些什么。

(3)第二天一早,我特意绕到了张伯的住处。

张伯的住处就在书院的后门旁,是一间小小的茅草屋,屋前种着几棵竹子,长得郁郁葱葱。

我敲了敲门,里面传来张伯苍老的声音:“谁啊?”

“张伯,是我,赵轩。”

门开了,张伯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粗布衣裳,看见我,愣了一下:“赵轩?

你怎么来了?”

我走进屋里,屋子里很简陋,只有一张床、一张桌子和两把椅子,桌子上摆着一本翻开的旧书。

“张伯,我是来向您打听点事的。”

我开门见山地说。

张伯给我倒了杯茶,叹了口气:“你是为了周衡和李默的事来吧?”

我点了点头:“张伯,您知道柳清玄先生当年的事吗?

还有,您见过画着墨竹印记的诗笺吗?”

张伯端着茶杯的手顿了一下,眼神变得有些复杂。

“柳先生啊……”他沉默了一会儿,才缓缓开口,“当年,柳先生的才华无人能及,他主张‘文以载道,不拘一格’,还说诗词不应该只写给文人看,也应该让普通人能看懂。

可其他几位先生"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75511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