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986260" ["articleid"]=> string(7) "6000597" ["chaptername"]=> string(7) "第4章" ["content"]=> string(2614) "。

我递过去,有些忐忑,又有些期待。

他看得很慢,很仔细。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在他低垂的眼睫上投下一小片阴影。

他的侧脸线条干净又好看。

看完后,他沉默了片刻,拿起铅笔,在我文章的结尾空白处,轻轻写下了一行字。

写完后,他把草稿纸还给我,嘴角带着那种我熟悉的、浅浅的笑意:“你笔下的主角,配得上这样的结局。”

我低头看去。

<“非梧不栖,非醴不饮。

愿风裁尘,终栖君桐。”

我的呼吸在那一刻停滞了。

凤凰非梧桐不栖息,非甘泉不饮用。

他化用这个典故,说我故事里的女孩,配得上最高洁、最美好的归宿。

愿风拂去尘埃,最终能栖息于她的梧桐树上。

一股巨大的酸楚和甜蜜交织的情感,猛地冲撞着我的心脏。

眼眶毫无征兆地热了起来。

我慌忙低下头,害怕被他看见瞬间的失态。

这句话,像一颗种子,深深埋进了我的心里。

我开始不可抑制地想,这是他对我的一种祝福吗?

还是……一种极其隐晦的……表达?

“栖桐”。

这两个字,从那一刻起,就带着他给予的温度和光芒,烙印在了我的生命里。

(2014年 2月14日 补充:阿珩,你写下这句话时,究竟怀着怎样的心情呢?

后来的很多年,我都在想这个问题。

是纯粹对文字的共鸣,还是也夹杂了一丝,连你自己都未曾察觉,或不愿深究的情愫?

我宁愿相信是后者。

这让我漫长而无望的喜欢,至少拥有过一颗或许存在过的、微小的火星。

)2008年 6月-2009年 6月高中剩下的日子,像浸了蜜糖又裹着细沙。

因为能时常看到他,和他讨论文字和思想,每一天都变得充满期待。

又因为那份日益滋长却无法言说的情愫,心底总是藏着一种微甜的煎熬。

我们成了别人眼中“志同道合”的朋友。

一起参加作文竞赛,一起主持文学社,一起在晚自习后偷偷分享一本新买的《收获》杂志。

我记得有一次,我发烧请假在宿舍休息。

傍晚时分,他托室友给我带来了一本《里尔克诗选》,扉页上他用钢笔抄了一首《秋日》,末尾写了一句:“祝早日康复,重回战场。”

那本书陪我度过了难熬的病中时光"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75500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