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984719"
["articleid"]=>
string(7) "6000404"
["chaptername"]=>
string(8) "第15章"
["content"]=>
string(2696) "!
我知道了!
应该这样画图!”
然后唰唰几笔,用一种我完全没想到的、近乎巫术的方式把题解了。
我就在旁边看着,心情复杂,像看一个陌生的小天才。
期中考试前夜,家里气氛有点紧绷。
小雅抱着语文书在客厅里转圈背诵,声音里带着点不易察觉的颤抖。
妻子在一旁削水果,嘴上说着“放松点”,眼神却也跟着紧张。
我放下手里的东西,走过去。
“哪篇不会背?”
她指指那首《悯农》。
“‘春种一粒粟’后面老是接不上。”
我拿过课本,看了一眼。
“这个啊,我们小时候也背。
你记着,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我下意识地用那种老式的、带着一点抑扬顿挫的调子读出来。
她跟着念了两遍,忽然问:“爸爸,为什么‘四海无闲田’了,农夫还会饿死?”
我愣住了。
这个问题,我小时候背得滚瓜烂熟,却从未想过。
老师没讲,我也没问。
它就像一颗坚硬的种子,被囫囵吞下,在记忆里沉睡了三十年,从未发芽。
“这个……”我搜肠刮肚,试图从成年人的知识体系里找一个能让她理解的答案,“因为……旧社会,农民受了剥削,打下的粮食自己吃不上,都交租子了。”
我说得有些干巴,甚至有点心虚,因为这个答案似乎并不能完全解释诗里的那种悖论和悲怆。
她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没再追问,继续背她的诗去了。
我却因为她这个问题,对着那首诗发了好一会儿呆。
直到她背完书,被妻子赶去睡觉,我还拿着那本语文课本。
第二天下午,我提前下了班,去学校门口接她。
考完试的孩子像出笼的小鸟,扑棱着翅膀飞出来,脸上表情各异。
小雅混在人群里,看到我,眼睛亮了一下,小跑过来。
“考得怎么样?”
我接过她沉甸甸的书包。
“还行吧。”
她模棱两可地说,蹦了一下,“语文有道题,就是《悯农》那个,问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我写了……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还有对……对旧社会的不满!”
我看着她,看着她在夕阳下微微发红的小脸,那双眼睛里有点不确定,又有点期待肯定的光。
我没有问她,那道题的标准答案是什么。
也没有想,我的那"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75453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