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984714" ["articleid"]=> string(7) "6000404" ["chaptername"]=> string(8) "第10章" ["content"]=> string(2554) ",却再也无法翻开。

那天之后,我沉默了很多。

不再抢着纠正她的拼音,不再对数学题的“奇葩”答案发表意见。

她写作业,我就拿本书坐在旁边,她不问,我绝不开口。

她要是拿着题来问我,我就说:“爸爸看看啊……嗯,这个可能得你自己多想想,或者明天问老师?”

我把自己变成了一个沉默的、安全的背景板。

她似乎松了口气,作业写得比以前快了,脸上的表情也轻松不少。

直到周二晚上,她抱着语文课本过来,指着另一首诗:“爸爸,这个‘乡音无改鬓毛衰(shuāi)’,我们老师念‘shuāi’,可我听你上次念的是‘cuī’?”

我心里咯噔一下,条件反射地想:又来了。

但我只是抬起眼,看了看课本,又看了看她:“老师念‘shuāi’?”

“嗯。”

“那就听老师的。”

我低下头,继续看我的书,手指无意识地捏紧了书页。

她没走,站在我书桌旁边,犹豫了一会儿,小声说:“可是……我觉得你念‘cuī’好像更好听一点,跟后面那个‘回’字更押韵。”

我猛地抬起头。

她有点不好意思,手指抠着课本的边缘:“就像你上次说的那个‘斜’一样……你说的那种……古音?”

我看着她,看着灯光下她茸茸的额发和清澈的眼睛,那里面没有挑衅,没有委屈,只是一种纯粹的、小小的困惑和……探寻。

那一瞬间,胸口那团堵了太久、几乎快要石化东西,仿佛被一只小手轻轻地、试探性地戳了一下。

坚硬的外壳裂开了一丝微不可察的缝隙。

我没说话,只是伸手,慢慢把她揽到身边。

然后,我拿过她手里的课本,翻到那首《回乡偶书》,用手指着那句诗。

“念‘cuī’,意思是头发疏落变白了。”

我的声音很平静,没有强调,没有纠正,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一个属于我那个年代的事实。

“念‘shuāi’,就是衰弱的意思。

在这里,念‘cuī’更准确,也更……好听。”

她靠在我身边,安静地听着,然后跟着小声念了一遍:“乡音无改鬓毛衰(cuī)。”

“嗯。”

我合上课本,递还给她,“不过考试的时候,写‘shuāi’。”

她抬起头看我,眼睛眨了眨"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75453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