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983685" ["articleid"]=> string(7) "6000285" ["chaptername"]=> string(8) "第18章" ["content"]=> string(2642) "了一步?

他那些精准到刻板的习惯,是不是在用一种极端的方式,试图“节约能量”,延缓那最终时刻的到来?

他活在巨大的、无人知晓的压力之下,独自一人背负着一个冰冷的数字倒计时。

所以他在看到野兔时会崩溃自杀?

不,他是在看到自己即将“超支”时,提前选择了终结。

所以他在儿子生日后消沉?

因为他计算得出,那份天伦之乐,又消耗掉了一笔不菲的“配额”。

所以他那安详的死亡表情……那不是解脱,而是……如释重负。

他终于完美地、准时地偿还清了所有的“债务”。

他守护了他的家人,直到最后一刻。

这不是自杀。

这是一场持续了十五年,精心策划的、冷静的献祭。

而我,差点就用“自杀”这个结论,掩盖了这令人窒息的真相。

我猛地睁开眼,对还在研究笔记的小刘说:“别管吴国华了!

他的罪名,以后再说!”

“立刻!

马上!

根据这些笔记里的信息,给我把上面还活着的实验体找出来!

尤其是那个……”我想到吴国华那诡异的微笑。

“第 48 号!”

必须在下一个“配额耗尽日”到来之前,找到他!

阻止下一场“完美自杀”!

9 救赎与终结寻找“第 48 号实验体”的过程,像一场跟看不见的死神赛跑。

吴国华的笔记杂乱无章,代号和真名混杂,有些只有姓氏,有些只有一个模糊的地址。

我们动员了大量人力,对照着人口信息库和笔记里的碎片化描述,进行大海捞针式的排查。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每一秒都可能意味着一条鲜活的生命正在走向那个被计算好的终点。

我的手机就放在桌上,屏幕常亮,显示着日期和时间。

每一次跳动,都像锤子敲在我心上。

终于,在技术中队不眠不休的支撑下,范围被迅速缩小。

候选人一:赵某,男,41 岁,电商创业者。

三年前曾濒临破产,后奇迹般获得融资起死回生,近期公司即将上市。

笔记特征:曾提及“电商”、“濒死回生”。

候选人二:钱女士,女,38 岁,自由画家。

五年前婚姻破裂、作品滞销,陷入重度抑郁,后突然作品大卖,开办个人画廊。

笔记特征:曾提及“艺术”、“心灵涅槃”。

候选人三:孙"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75416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