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950441"
["articleid"]=>
string(7) "5994221"
["chaptername"]=>
string(8) "第13章"
["content"]=>
string(2560) "炫技和奢华,而是极致地注重功能性、安全性和情感关怀:利用当地充足的阳光设计了节能的光导管照明系统;采用坚固耐用的本地材料以降低成本并方便后期维护;在教室里设计了色彩明快、可以涂鸦的“梦想墙”;甚至为留守儿童设计了可以与远方父母视频的“亲情角落”……这份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巧思的方案,在终审会上打动了所有评委。
它不仅完美满足了所有功能性要求,更以一份难得的真诚和温度,击败了多家报价更高、资历更深的竞争对手。
“瑾意设计”意外地拿下了这个项目。
项目施工阶段,苏瑾几乎泡在了工地上。
她亲自监督每一处细节,从建材的环保等级到一颗螺丝的紧固程度都不放过。
她和工人们一起啃馒头吃盒饭,皮肤被晒得黝黑,手上磨出了水泡。
当地老师和村民从一开始的怀疑,逐渐变为由衷的敬佩和称赞。
项目竣工那天,孩子们冲进崭新的校舍,眼中闪烁着惊喜和快乐的光芒。
一位老教师拉着苏瑾的手,哽咽着说:“苏老师,谢谢你给了孩子们一个这么美的梦想摇篮。”
当地媒体闻讯而来,对这个“最美的希望小学”进行了报道。
苏瑾没有刻意宣传,但“瑾意设计”这个名字,连同它背后那位年轻、坚韧、有社会责任感的女设计师的故事,开始在小范围内悄然流传。
希望小学项目成为了苏瑾和“瑾意设计”的转折点。
它像一张名片,无声地诉说着工作室的设计理念、专业能力和负责态度。
之前持观望态度的客户重新找上门来,一些注重企业社会责任的公司也抛来了橄榄枝。
苏瑾抓住了每一个机会。
无论是小型商铺的改造,还是大型企业的文化展厅,她都投入百分之百的精力。
她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一种融合了东方禅意与现代极简、充满人文温度的风格。
她的作品开始出现在专业的建筑设计杂志上,并获得了几个颇具分量的行业新锐奖项。
再次收到那家顶级慈善晚宴的邀请函时,苏瑾的心情已截然不同。
这一次,她不是作为任何人的附庸,而是以“年度新锐设计师”和重要捐赠人的身份受邀。
她依旧选择了一件自己设计的礼服,一条墨绿色的长"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74553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