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905956"
["articleid"]=>
string(7) "5985532"
["chaptername"]=>
string(8) "第20章"
["content"]=>
string(2608) "我常常一个人,在深夜结束手术后,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那个空荡荡的公寓。
那种被巨大成功包裹着的、更深层次的寂寥,偶尔会像潮水一样,将我淹没。
在一次日内瓦的国际医学高峰论坛上,我偶遇了一个人。
他叫陈默,是一位在神经科学领域极有建树的青年科学家。
我们曾在一次远程会诊中有过短暂的合作。
他给我的印象,是严谨、睿智,且对生命怀有同样的敬畏。
论坛的茶歇会上,他主动走过来和我打招呼。
我们从一个复杂的病例聊起,聊到最新的基因编辑技术,再聊到对当前医疗体制的看法……我惊讶地发现,我们竟然有如此多的共同语言。
他告诉我,他读博的时候,就读过我发表的那篇关于罕见心脏畸形的论文,并且印象深刻。
甚至在我回国推动医院改革的过程中,他也通过一些学术渠道,匿名地为我提供了不少理论上的支持。
原来,在我们不知道的时候,缘分早已埋下了伏笔。
回到国内后,他开始频繁地与我联系。
我们交流医学心得,也慢慢地,开始分享彼此的生活。
我发现,我们不仅在学术上高度契合,在生活理念和兴趣爱好上,也惊人地投缘。
他懂我的忙碌,理解我对专业的偏执,也看得到我坚硬外壳下的疲惫。
他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被理解的温暖。
他会在我加班到深夜时,算好时间,默默地让人送来一份还冒着热气的宵夜。
他会在我面对改革阻力、心力交瘁时,用他理性的分析,为我拨开迷雾,也会用最温柔的语言,给我鼓励。
他的存在,像一股清泉,慢慢地,滋润了我那片早已干涸的心田。
我那颗被手术刀和病历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心,开始逐渐地,为他打开一道缝隙。
我这才发现,即便再坚强独立的女性,内心深处,也依然渴望一份真挚的、平等的感情。
那不是谁依附于谁,而是两个独立灵魂的彼此吸引和相互支撑。
又是一个深夜。
我完成了一台长达十个小时的紧急手术,拖着几乎要散架的身体,走出手术室。
一抬头,就看到了倚在走廊尽头墙边的他。
他大概是等了很久,靠着墙睡着了。
手里还抱着一杯早已凉透的咖啡,额头上布满了细密的汗珠"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73088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