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905939"
["articleid"]=>
string(7) "5985532"
["chaptername"]=>
string(8) "第17章"
["content"]=>
string(2648) "因为我记得,我读博士时,发表过的一篇论文,就是关于这类罕见畸形的创新术式构想。
那是我多年研究的心血,现在,是时候将它付诸实践了。
我带领团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备战状态。
我们夜以继日地研究病例,设计了数套手术方案,进行了无数次的推演和论证。
我发现,传统的开胸术式,因为视野和角度的限制,存在着巨大的盲区。
我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将微创介入技术与传统开胸手术,创新性地结合起来。
这是一个从未有人尝试过的方法。
消息传出,整个国内外医学界都在关注。
压力是空前的。
一些国内的老专家也公开发表了质疑,认为我的方案风险过高,太过激进,甚至有人在暗示我,是为了博取名声在“哗众取宠”。
我顶住了所有的压力。
我相信我的判断,相信我的团队。
顾先生也在这时动用了他的资源,为我们紧急从德国调来了全球最先进的一体化复合手术室设备,为手术的成功,提供了最顶级的硬件保障。
手术当天,全球多家顶级医学媒体,都在对手术进行线上直播。
那是一场长达十六个小时的鏖战。
在无影灯下,我的精神高度集中,整个人仿佛与手术刀融为了一体。
我的每一个动作,都精准、稳定,沉着得如同机器。
手术进行到最关键的“血管重建”步骤时,意外发生了。
心电监护仪的探头,因为术中消毒液的浸泡,突然发生了短暂的信号故障,屏幕上瞬间变成了一片杂乱的雪花!
那一刻,手术室里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没有心电监护,就等于飞行员失去了仪表盘,手术根本无法继续。
然而,我的手,没有丝毫的停顿。
我临危不乱,凭借着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无与伦比的手感,继续进行着最精细的血管吻合操作。
同时,我的嘴里,冷静地发出一连串指令,指挥麻醉师和护士紧急排查故障。
“手动触摸颈动脉,报心率!”
“把备用监护仪接上!
快!”
几十秒后,备用监护仪启动,屏幕上重新出现了平稳的心跳曲线。
而我,已经完成了最关键的一针缝合。
手术室里,响起了压抑不住的、小小的惊叹声。
所有人都用看神一样的眼神看着我。
当最后一针缝合完毕"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73088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