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905700" ["articleid"]=> string(7) "5985520" ["chaptername"]=> string(7) "第3章" ["content"]=> string(2582) "下前辈的手艺。”

陈砚舟深深地看了她一眼,没再多问,破例带她进入了恒温恒湿的库房。

在交错的文物架间,他不动声色地塞给她一叠复印纸,压低声音:“这是内部的,看完就处理掉。”

纸张的页眉印着“‘玄甲’新型复合材料项目中期报告”。

苏织锦的目光迅速扫过,心头一震。

报告结论赫然写着:因材料韧性严重不足,在极限拉伸测试中屡次发生脆性断裂,项目已停滞近两个月。

当晚,苏织锦循着记忆中的地址,在潮湿的城郊小巷里找到了早已隐居的赵阿婆。

老人是苏家最后一任管事,见到她,浑浊的眼睛里泛起泪光。

她颤巍巍地从床底拖出一个尘封的木盒,里面是几卷从未登记入册的苏家手稿、一小包用油纸裹得严严实实的祖传矿物染料,以及一张字迹潦草的纸条。

“这是你母亲临终前,念一句,我记一句的口诀。”

赵阿婆的声音沙哑,“她说,这叫‘断经续纬’,是苏家保命的本事。”

回到住处,苏织锦将残页、手稿、口诀和白天看到的文物细节在脑中飞速整合。

灯光下,一个被尘封了百年的秘密豁然开朗。

古人竟是用一种名为“双丝嵌金法”的绝技,在缂丝的关键受力节点织出一种肉眼难辨的微循环结构——这不就是陆知衡团队梦寐以求,却始终无法实现的“应力分散网络”吗!

她找出家中仅存的一束金线,架起微型织机,指尖的乌木梭子仿佛有了生命。

三个小时后,一块三寸见方的织物在她手中诞生,轻若无物,却在拉扯下坚韧如钢。

苏织锦小心翼翼地剪下指甲盖大小的一片,装进真空袋,寄往了海外一家最权威的独立材料检测机构。

在快递单寄件人一栏,她写下“苏(姓的英文缩写)”。

这一世,她不再是那个只为守护家业而卑微乞求的苏织锦。

快递单在指尖被抚平,墨迹未干。

这一小片薄如蝉翼的织物,即将跨越重洋,叩响一扇无人敢想的大门。

3一封来自巴黎的邮件,无声地划破了江南水乡的宁静。

发件人是法国吉美博物馆的首席策展人伊莎贝尔,邮件内容简洁而震撼:苏织锦匿名提交的那片金丝经纬织物样本,已通过全部极端环境模拟测试。

报告附件里,一"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73085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