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897459"
["articleid"]=>
string(7) "5984676"
["chaptername"]=>
string(8) "第10章"
["content"]=>
string(2596) "安保系统确实很严密,外人很难潜入。
但如果,危险来自于内部呢?
如果,那不是一场谋杀,而是一场“意外”呢?
我的计划,在无数次的推演后,终于定稿。
它分为三个核心部分:**凶器**,**时机**,和**嫁祸**。
**凶器**,必须是无形的,是不可能被法医检测出来的。
我选择了“声音”。
具体来说,是次声波。
我在图书馆的物理学专区里,找到了一种利用特定频率共振,来破坏材料结构稳定性的理论。
简单来说,只要找到合适的频率,并持续施加足够长的时间,就可以让最坚固的物体,在内部产生肉眼看不见的细微裂痕。
孟棠别墅二楼的那个阳台,栏杆是钢化玻璃。
而她书房里,有一套顶级的音响设备。
我需要的,只是在她不知道的情况下,用那套音响,日复一日地,对着那块钢化玻璃,播放一段包含了特定频率的“白噪音”。
这段音频,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用软件精心合成。
它的频率极低,人耳根本听不到,只会让人感觉莫名的心烦意乱。
而这个“副作用”,恰好可以被解释为“创作焦虑”。
如何让她在无知无觉中播放这段音频?
很简单。
我利用一次剧本讨论的机会,借口自己的U盘坏了,把存有剧本和那段“白噪音”音频文件的另一个U盘借给了她。
我告诉她:“孟棠老师,这里面除了剧本,我还放了一些我平时写作时听的阿尔法脑波音乐,据说可以激发灵感,您可以试试。”
她欣然接受。
一个成功的、渴望保持灵感的作家,是不会拒绝这种玄学上的心理暗示的。
**时机**,必须是完美的,是能制造出完美不在场证明的。
我把“行凶日”,定在一个月后,《影子模仿》电影版的开机发布会上。
那一天,所有的媒体,所有人的目光,都会聚焦在发布会现场。
孟棠作为原著作者和编剧,会盛装出席。
而我,作为联合编剧,也会在场。
在高朋满座、众目睽睽之下,谁会怀疑我?
发布会结束后,会有一个庆功晚宴。
按照孟棠的习惯,她会在晚宴后回到别墅,然后,像往常一样,去那个阳台,喝一杯庆祝的红酒。
而那时候,那块被“噪音”侵蚀了一个月的钢化"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72993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