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896382" ["articleid"]=> string(7) "5984596" ["chaptername"]=> string(8) "第28章" ["content"]=> string(3699) "
离京前,沈澜再次秘密会见李芷云。李芷云似乎也一直在准备,交给他一份名单和数枚信物:“这是我所能调动的在陇右的全部力量,包括几家大商号、地方豪强甚至部分军中旧部。关键时刻,或可一用。一切小心,我……在长安等你消息。”
沈澜握了握她的手,一切尽在不言中。
大队人马,浩浩荡荡离开长安,向西进发。
一路上,所见尽是荒芜田地、面黄肌瘦的流民,与长安的繁华形成鲜明对比。沈澜心中更觉责任重大。
抵达陇右治所鄯州后,沈澜立刻发布安民告示,开仓放粮,招募流民,以工代赈。杜睿则展现出惊人的行政能力,迅速厘清混乱的户籍、田亩,划分屯田区域,组织水利修缮。
沈澜亲自督导,将曲辕犁、新式耧车等农具大规模推广,又兴建砖窑、水泥坊(利用当地材料,沈澜提供了简易配方)、纺织工坊、铁匠工坊等,吸收流民劳作,生产物资。
同时,他以维护地方治安、防备突厥小股部队骚扰为由,从流民青壮中选拔人员,组建“屯田团练”,由夏侯铮及其手下负责军事训练,装备则由随行工匠利用新建工坊就地生产。
有着先进的技术、高效的管理、充足的资金(部分来自朝廷拨款,部分来自沈澜自身和墨云商号支持)以及强大的武力保障,整个陇右的恢复速度快得惊人!
荒地被开垦,庄稼茁壮成长;工坊林立,机杼声声;道路被修缮,商旅渐通;团练军容整肃,巡防边境。一片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景象!
消息传回长安,李世民大喜过望,连连下旨褒奖。而韦家等敌对势力,则惊怒交加,他们万万没想到,沈澜竟真的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在那片废墟之上,开创出这般局面!其势已成!
陇右都督府内,沈澜站在城楼上,望着远处绿意盎然的田野和繁忙的工坊,心中豪情万丈。
杜睿站在身侧,轻声道:“主公,根基已筑。下一步,当剑指河西了。只要将河西走廊彻底掌控,联通西域,届时,主公进可俯瞰中原,退可雄踞一方,大势可成!”
夏侯铮怀抱长剑,目光锐利如鹰,扫视着四周,任何风吹草动都难逃他的感知。
沈澜负手而立,目光似乎已越过千山万水,看到了更远的未来。
收旧河山,并非终点。 这只是他撬动整个大唐乃至更广阔世界的,第一块基石。
潜龙,已入渊,爪牙渐丰。 风云,将因他而动。
沈澜于陇右的雷霆手段与卓著成效,如同在死水般的朝堂投下巨石,涟漪迅速扩散至整个河西走廊乃至长安深宫。皇帝李世民对边陲重现的生机龙心大悦,连发数道嘉奖旨意,并将更多权力下放给沈澜,允其“总揽河西诸州营田工坊事,便宜行事”。
圣旨即机遇,亦是利刃。沈澜深知,欲彻底掌控河西,必先打通梗阻。河西走廊,连接中原与西域的咽喉要道,如今却因战乱、吏治腐败及地方豪强割据,变得关卡林立,商路断绝,民生困苦。
沈澜携杜睿、夏侯铮及精干僚属,移驻河西重镇凉州。凉州城经此前战火,残破尚未完全恢复,城内势力盘根错节,以刺史崔焕为首的原官僚体系对沈澜这位“空降”的钦差大臣表面恭敬,实则阳奉阴违,暗中与本地豪强、甚至某些背景复杂的西域商团勾结,试图架空沈澜,维持旧有利益格局。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72986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