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896277" ["articleid"]=> string(7) "5984585" ["chaptername"]=> string(8) "第23章" ["content"]=> string(3595) "

路边的竹架上晾着渔网,网眼缠着晒干的贝壳和海草,几只寄居蟹在沙地上爬,留下细细的痕迹,遇到人就赶紧缩进壳里。

阿龙用脚踢开块挡路的珊瑚石,“再走十分钟就到了,前面那片红珊瑚礁就是石塘礁的边缘,退潮时能从浅滩走过去,涨潮就得坐船,不然能淹到腰,去年有个游客不信邪,差点被浪卷走。”

小八从帆布包里掏出卓玛阿婆给的防水蛊竹筒,拧开盖子,青色的蛊虫爬出来,翅膀泛着淡蓝的荧光——是遇到阴气的反应,比在舟山时亮得弱些,“防水蛊有动静,说明离祭坛不远了,阴气应该藏在双石缝里。”

艳秋翻开奶奶的旅行笔记,找到标注“西沙石塘礁”的那一页,上面贴着张泛黄的老照片,是奶奶年轻时站在礁石前的背影,“奶奶写着,双石缝里的祭坛是清末渔民建的,用来镇海底的水煞,入口被珊瑚封着,得用撬棍撬开,里面的路窄,只能两个人并排走。”

阿龙家的渔家乐是栋矮矮的竹楼,竹片铺的屋顶上压着几块石头,怕被海风掀翻。

楼下的堂屋摆着张竹编的方桌,桌上的粗陶砂锅里冒着热气,奶白色的海鲜粥里浮着虾仁和瑶柱,香气飘满了屋子,勾得小八肚子直叫——早上在轮渡上只吃了个凉茶叶蛋,早就饿了。

阿龙的媳妇系着碎花围裙,端着碟腌芒果从厨房出来,脸上带着笑,露出两个浅浅的酒窝,“快坐!粥刚熬好,还热乎着呢,你们尝尝,西沙的基围虾最鲜,熬粥不用放味精都香。”

小八拿起勺子,舀了一勺粥送进嘴里,虾仁的鲜混着米香在舌尖散开,瑶柱的咸鲜又添了一层味道,暖得从胃里一直热到脚尖,“婶子的手艺真好,比李婶的鸡汤还鲜,我还是头次喝这么香的海鲜粥。”

阿龙媳妇笑得眼睛弯了,往艳秋碗里添了勺粥,“喜欢就多喝点,锅里还有好多。等会儿给你们装些虾干,是我自己晒的,没放盐,带回去给李婶尝尝,泡软了炖菜或者煮粥都好。”

饭后,阿龙从里屋拿出张泛黄的手绘地图,铺在竹桌上。

图纸是用毛笔写的,边缘已经卷了边,上面用红笔标着双石缝的位置,旁边用小字写着退潮和涨潮的时间,墨迹都有些晕开了,“这是我爹四十多年前画的,他年轻时跟着老渔民去双石缝捞过海螺,说里面的路绕得很,得跟着珊瑚的颜色走,别走错岔路。”

他从墙角拎出两套半旧的潜水装备,递给小八和艳秋,“这是我儿子的,他去城里上学了,装备用不上,你们穿着正好。祭坛在水下三尺,得潜进去才能看到,我给你们备了防水手电筒,里面的水黑,看不清路。”

小八掏出五行罗盘,放在地图上的双石缝位置,指针突然“嗡”地转了一圈,最后稳稳指向那个红点,盘面的五色光泛着微光,比在舟山时亮了些,“罗盘有反应,阴傀社的人肯定已经进去了,我们得快点,别让他们激活祭坛。”

艳秋把防水蛊放回竹筒,拧好盖子,“等退潮了,让防水蛊在前面带路,它能感应阴气,比地图还准。卓玛阿婆说,防水蛊遇水会发光,跟着光走就不会错。”

下午三点,潮水终于退了。

往石塘礁走时,退潮后的滩涂泛着银光,踩上去软软的,像踩在棉花上。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72985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