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823346" ["articleid"]=> string(7) "5966834" ["chaptername"]=> string(7) "第5章" ["content"]=> string(2546) "可能会持续整个旅程甚至更久,”陈默在笔记中写道,“所以人们选择了沉默。”

6 心理剖析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一社会现象,陈默拜访了社会心理学教授李教授。

“这其实是一种‘责任分散效应’的变体,”李教授解释说,“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陌生人组成的公共空间中,人们往往期望别人先采取行动,从而减轻自己的责任感和负罪感。”

李教授还提到,近年来网络暴力和“社会性死亡”现象也让人们更加谨慎。

“一旦卷入纠纷,无论对错,都可能面临网络审判和人身攻击。

这种风险让许多人望而却步。”

“但是,这种谨慎和冷漠有什么区别呢?”

陈默问道。

“关键在于动机。”

李教授说,“冷漠是对他人困境无动于衷;而谨慎是意识到困境并关心,但因为各种顾虑而犹豫是否行动。

从社会进化的角度看,这是一种适应性行为,但不一定总是积极的。”

陈默想起丁伯权的话:“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因为顾虑而选择冷漠,这个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

告别李教授后,陈默决定做一个实验:他要在不同场合故意制造一些小困境,观察人们的反应。

在一家咖啡馆,他假装手受伤无法打开瓶盖;在地铁站,他装作迷路需要帮助;在公园里,他“不小心”掉落了钱包...结果令人惊讶:在25次试验中,有18次有人主动提供帮助,而且大多是年轻人。

这个比例远高于他的预期。

“也许情况并没有那么糟糕,”陈默在笔记本上写道,“人们的善意仍然存在,只是需要适当的引导和鼓励。”

7 援手初现陈默的报道《勇气与冷漠:当代社会的道德困境》终于发表了。

文章以丁伯权的故事为主线,穿插了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和思考,既没有过度美化英雄主义,也没有一味批判社会冷漠,而是试图呈现一个复杂而真实的图景。

文章发表后引起了意想不到的反响。

许多媒体转载,网络上展开热烈讨论。

更令人惊讶的是,一家知名科技公司联系陈默,表示正在开发一款基于位置的紧急求助应用,希望他能担任顾问。

这款名为“援手”的应用设计精巧:用户遇到困难时可以一键发出求助信号,系统会推送"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69538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