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820991" ["articleid"]=> string(7) "5966593" ["chaptername"]=> string(8) "第16章" ["content"]=> string(2618) "有情绪化的语气,只提取关键数据:襟翼数据波动幅度、风切变预测位置与航线重叠区域、备用航线的剩余选项……短短三秒沉默,耳麦里只有他平稳的呼吸声。

随后,他按下通讯键,语速平稳,指令清晰,没有丝毫犹豫:“塔台,翼龙三号确认接收B3航线,但请求授权微调航向,规避风切变预测区,新航向点坐标已发送。”

“工程师,收到。

监测到波动幅度在安全阈值内,持续监控,暂不降速。

如波动幅度超过阈值百分之五,立即告警。”

“气象组,收到。

感谢预警,已调整航向规避。”

他的指令并非标准的请示-批准流程,而是近乎一种“通知”。

他没有被海量信息冲昏头脑,反而迅速成为了信息的中枢和决策者,将有效信息整合后,直接给出了最优解,并分配了后续监控任务。

没有废话,精准有效。

耳机那头,扮演各岗位的评估专家们沉默了片刻。

然后,相继传来简洁的回应:“塔台收到,新坐标已确认,授权。”

“工程师明白,持续监控。”

“气象组收到。”

监控后方的考官轻轻点头:“危机信息处理能力,卓越。

在压力下能迅速整合信息并做出有效决策,沟通方式虽非标准模板,但效率极高,成功避免了团队陷入混乱和争论。”

下午,真正的考验降临——高强度压力面试。

房间布置得极具压迫感。

一张长桌后面,坐着三人:项目总工程师、特约考官岳啸川、以及一位面无表情的心理学家。

灯光聚焦在房间中央那把孤零零的椅子上,林伟被要求坐在那里,仿佛被告席。

没有寒暄,岳啸川第一个发难,语气与平常截然不同,锐利如刀:“林伟,模拟器第二天,‘幽谷穿梭’科目,你在遭遇塌方时,选择了一个教科书上明确禁止的超低空缝隙穿越,而非标准爬升规避。

你知不知道,在真实环境中,你的机体很可能无法承受那种瞬间的结构应力,导致解体?

你凭什么认为你的冒险是对的?”

问题像一颗子弹,直射靶心。

林伟迎着对方的目光,没有躲闪。

他的坐姿甚至称得上放松,只有微微前倾的身体透露着他的专注。

“我知道风险。

但我当时计算了相对速度和缝隙宽度。

标准爬升"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69504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