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757863" ["articleid"]=> string(7) "5955053" ["chaptername"]=> string(8) "第12章" ["content"]=> string(2608) "坊”的名气越来越大,很多家长都慕名而来,想让孩子跟着“小满师傅”学习雕刻。

甚至有外地的工匠,专门来博物馆,想向赵景之请教古代的雕刻技法。

赵景之也很乐意分享自己的技艺。

他知道,这些技法是祖先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只有传承下去,才能发挥它们的价值。

他教工匠们“透雕叠刻”的技巧,教他们“补形先补魂”的修复理念,还和他们一起探讨如何将古代技法与现代设计结合。

有一次,一个做现代木雕的工匠,想在自己的作品里加入“活扣雕”的技法,却总也做不好。

赵景之耐心地教他如何掏空木料,如何控制刻刀的力度,还亲自示范了一遍。

在赵景之的指导下,工匠终于成功了,他激动地说:“小师傅,太谢谢您了!

您这技法,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赵景之笑着说:“不用谢,只要你能把这技法传下去,我就很开心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赵景之的“徒弟”越来越多,有小朋友,有工匠,还有退休的老人。

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身份,却因为同一份对雕刻的热爱,聚集在了一起。

赵景之也渐渐长大,从一个六岁的小男孩,长成了一个十岁的少年。

他的雕刻技艺越来越精湛,还在全国青少年雕刻比赛中得了金奖。

可他却没有骄傲,依旧每天坚持练习,依旧耐心地教别人雕刻。

有一天,赵景之收到了一封特别的信。

信是从国外寄来的,寄信人是一个华裔收藏家。

他在信里说,自己收藏了很多中国古代的雕器,可因为不懂技法,很多残件都无法修复。

他听说了赵景之的事迹,想请他帮忙鉴定和修复这些残件,还说愿意把修复好的雕器捐给中国的博物馆。

赵景之很开心,他和林建国、李老壶一起,飞往国外。

在国外的几个月里,他鉴定了上百件古雕残件,修复了二十多件破损的雕器。

当他把修复好的雕器交给博物馆时,馆长激动地说:“谢谢你,小满先生!

你让这些古老的艺术品重新焕发生机,你是中国的骄傲!”

赵景之笑着说:“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

这些雕器是中国的文化遗产,我只是做了我能做的事。”

回国后,赵景之更加忙碌了。

他不仅要打理“小满"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67652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