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740570" ["articleid"]=> string(7) "5951927" ["chaptername"]=> string(8) "第49章" ["content"]=> string(3742) "
更让林悦感到微妙的是,陆逸尘的助理偶尔会“不经意”地传递一些对“破晓”可能有用的行业信息或政策动向,甚至在她为某个技术难题或市场策略举棋不定时,陆逸尘会以一种探讨而非指导的方式,提出一两个极具启发性的问题或角度,往往能让她茅塞顿开。
这些关照,都做得恰到好处,不越界,不刻意,既维护了林悦的自尊和独立性,又实实在在地提供了帮助。程远也察觉到了,私下里挤眉弄眼地对林悦说:“悦姐,陆大总裁这风向有点不对啊?该不会是被我们林总的魅力征服了吧?”
林悦瞪了他一眼:“别胡说!陆总只是欣赏我们的项目,作为潜在投资人,提供一些支持很正常。”话虽这么说,但陆逸尘那双在雪山星空下显得格外深邃的眼眸,以及他那些不动声色的维护,还是在她心里泛起了涟漪。她强迫自己不去深想,将精力集中在即将到来的B轮融资和对付内鬼上。
然而,陆逸尘的“特别关照”,在不久后的一次行业酒会上,达到了一个小高潮。
随着起诉“智创”的稳步推进(诉前禁令对“智创”的打击持续发酵),“破晓”凭借在税务风波中赢得的“诚信”口碑和在智慧园区项目上的成功中标,市场影响力与日俱增。产品用户数稳步增长,口碑效应开始显现,尤其是李明团队持续迭代的核心功能,为用户带来了显著的效率提升和成本下降,续约率和增购率表现亮眼。
程远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绝佳的融资窗口期,正式启动了“破晓”的B轮融资计划。这一次,目标不再是天使轮或A轮时相对小型的机构,而是瞄准了能带来巨大资源协同和品牌背书的产业资本和顶级风投。
精心打磨的BP(商业计划书)一经发出,立刻在投资圈激起了巨大波澜。
“破晓”展现出的数据太漂亮了:
· 用户增长曲线陡峭,核心指标(如ARR-年度经常性收入、NDR-净收入留存率)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 技术壁垒清晰(李明的专利架构和持续创新能力),产品差异化优势显著。
· 商业模式经过验证,单位经济模型健康,盈利路径清晰。
· 市场空间巨大,且卡位精准,处于爆发前夜。
· 团队执行力强悍,历经风波考验,凝聚力极强。
更重要的是,“破晓”所代表的“赋能中小企业数字化”的故事,契合了国家大力推动产业升级和数字经济的政策方向,具有极强的社会价值想象空间。
一时间,程远的电话被打爆,预约面谈的邮件塞满了邮箱。启明资本(赵敏)、红杉、高瓴、腾讯产业基金、阿里战投……这些平时需要创业者仰望的巨头机构,纷纷向“破晓”抛来了橄榄枝。
融资路演变成了卖方市场。程远作为主导,林悦作为灵魂人物,两人配合默契,在各大投资机构的会议室里,从容不迫地讲述着“破晓”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回答着投资人或犀利或刁钻的问题。林悦的冷静、专业、对行业的深刻洞察以及对愿景的坚定信念,给所有投资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估值预期如同坐上了火箭,一路飙升。从A轮时的几亿人民币,迅速被推高到十亿、十五亿、甚至逼近二十亿人民币!多家机构为了抢到份额,不仅承诺高估值,还开出了极具诱惑力的资源协同条件:腾讯的流量入口、阿里的商家生态、产业资本的落地场景……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67075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