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740568" ["articleid"]=> string(7) "5951927" ["chaptername"]=> string(8) "第48章" ["content"]=> string(3533) "

然而,苏婉那边暂时没有异动,另一个人的“异动”却让林悦有些困惑——陆逸尘。

雪山那晚的短暂交集后,林悦本以为两人会回归到之前那种疏离而专业的投资人-创业者关系。但很快,她发现陆逸尘似乎对她和“破晓”,多了几分……特别的关注?

这种关注并非大张旗鼓,而是体现在一些细微之处。

比如,在一次由市政府牵头举办的“科技创新企业座谈会”上。林悦作为新锐企业代表发言,阐述“破晓”的产业互联网实践。发言结束后进入自由交流环节,一位与陈强关系密切的老牌企业家,突然发难,语气带着明显的质疑和倚老卖老:

“小林总啊,想法是好的。但你们这种模式,听起来花哨,实际落地可不容易。中小企业老板们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你那些复杂的系统,他们用得来吗?别最后成了摆设!我们当年做企业,靠的是扎实苦干,不是这些虚头巴脑的互联网概念!”

这问题尖锐且带着偏见,现场气氛一时有些尴尬。林悦正准备有理有据地反驳,坐在主宾席的陆逸尘却先一步淡淡开口:

“王总此言差矣。产业互联网的核心是‘赋能’,不是‘替代’。‘破晓’的思路,恰恰是用技术降低使用门槛,把复杂的流程简单化、可视化,让没有技术背景的经营者也能轻松掌握经营数据,这正是‘扎实苦干’在数字时代的升级。如果因为怕难就不去尝试用新工具提升效率,那才是真正的固步自封。”他语气平静,却自带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引用了林悦发言中的几个具体案例,驳得那位王总哑口无言,只能讪讪坐下。

林悦有些意外地看向陆逸尘,他正好也看过来,对她几不可察地点了下头,眼神中带着一丝鼓励。那一刻,林悦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和感激。

再比如,几天后,“破晓”参与一个大型智慧园区项目的软件服务招标。这个项目对“破晓”拓展标杆客户意义重大,但竞争对手实力强劲,其中一家还是陆氏集团某个子公司的长期合作伙伴。招标评审会上,对方代表咄咄逼人,抓住“破晓”成立时间短、大型项目经验不足的“弱点”大做文章。

就在评审们似乎有所动摇时,担任评审顾问的陆逸尘(因其在产业投资领域的权威地位被邀请)再次发言。他没有直接为“破晓”说好话,而是从专业角度,犀利地指出了竞争对手方案中存在的几个关键性技术缺陷和落地风险,并强调:“选择供应商,不应只看资历长短,更要看技术的前瞻性、方案的创新性和团队的执行力。‘破晓’的方案在解决园区商户管理的核心痛点——数据孤岛和流程碎片化方面,思路清晰,技术路径独特,其模块化架构也更具灵活性和扩展性,更符合智慧园区未来升级的需求。” 他的一番话,客观专业,直击要害,瞬间扭转了评审会的风向。最终,“破晓”成功拿下了这个关键项目。

事后,林悦特意打电话向陆逸尘道谢。陆逸尘在电话那头的声音依旧平淡:“不必谢我。我只是基于事实和项目需求做出的判断。你们的方案确实更优。” 话虽如此,但林悦能感觉到,如果没有他的关键发言,结果未必如此。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6707537" }